《念奴嬌·赤壁懷古》經典化研討的視角轉換–文史–中國作找九宮格聚會家網

作者:

分類:

在兩萬多首宋詞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以穿越時空的審美氣力和創作主體的超出認識,成為宋詞第一名篇(王兆鵬、郁玉英《宋詞經典名篇的定量考核》)。在考核其經典化的經過歷程時,我們多重視選本、唱和、評點這些正向、可見的原因,但若轉換視角,考核一下其接收情形,以及這1對1教學首詞所遭遇的批駁看法和在選本中的出席情形,將會對其經典化的經過歷程甚至全部宋詞的經典化研討發生新的思慮。

“年夜江東往”成為文學史經典的緣由

清代詞譜以康熙朝的《詞律》與《欽定詞譜》影響最年夜。《詞律》以字數為序,每調以雷同字數為一體,分歧字數共享空間為“又一體”;字數雷同而句數、句型、韻位有分歧者亦作又一體。《念奴嬌》這一調,《詞律》首列辛棄疾“野棠花落”一闋,注明“此為《念奴嬌》正格”;然后以蘇軾的“年夜江東往”為又一體,注曰“此為《念奴嬌》別格”。再看清朝組織編修的《欽定詞譜》(以下簡稱《欽譜》),以時期為序,以開創之詞為正體,其他體式為變體,變體的分歧詞式被劃為若干“又一體”,《念奴嬌》一調則以蘇軾“憑空眺遠”一闋為正體,“年夜江東往”為又一體。

為何《詞律》《欽譜》皆不以“年夜江東往”作為《念奴嬌》的正體呢?《詞律》說明說:《念奴嬌》下片第二、三句應為“上四下五”的句式,而“小喬初嫁了,英姿英發”是“上五下四”,故為又一體。《欽譜》則對照了“憑空眺遠”與“年夜江東往”這兩首《念奴嬌》,在句式上總結出八處分歧,然后以宋元人多依“憑空眺遠”的句式而將之作為“正體”,依“年夜江東往”句式者較少,因此列為“又一體”。考諸《全宋詞》《全金元詞》,依“憑空眺遠”句式者約是依“年夜江東往”者的十倍,《欽譜》所說確有根據。被《詞律》推為正格的辛棄疾的“野棠花落”一闋,句式與“憑空眺遠”分歧,可見《詞律》《欽譜》皆以填者多寡來斷定《念奴嬌》的“正體”與“又一體”。我們不由要問,既然大都人效法“正體”,那為何《念奴嬌》的“正體”作品沒有成為經典,反而是“又一體”的“年夜江東往”成為了名篇呢?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題目:第一,我們在確認經典時多留意詞選、唱和、評點等話語中的信息,而對于創作體式的選擇常被疏忽。這提醒我們,話語中的經典紛歧定是創作中的典范。以《念奴嬌》而言,宋元必定是以“憑空眺遠”一闋為創作典范的。第二,“年夜江東往”在宋代及后世的影響重要表現在文明層面。據《連昌宮詞》及《開元天寶遺事》所載,《念奴嬌》本為贈詠名妓念奴而作,聲情如“念奴嬌”的名字一樣,以嫵媚舞蹈教室柔情為本質。蘇軾的“年夜江東往”卻用《念奴嬌》來抒寫深入的人生掉意,遂使此調從噴鼻閨走向了天然,由婉麗釀成了雄闊。這年夜年夜晉陞了《念奴嬌》的文明檔次。考諸《全宋詞》中的616首《念奴嬌》,自蘇軾創作“年夜江東往”以后,用此調贈詠歌妓者只要寥寥十幾首,用作祝壽與詠物者各有50多首,剩下近八成作品都是抒寫天然界的陰晴變更與人人間的榮辱得掉。可見,蘇軾的“年夜江東往”奠基了《念奴嬌》的題材指向和文明特徵,這是“年夜江東往”雖未成為創作上的典范,卻能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之緣由地點。

繚繞“年夜江東往”的批駁看法

微觀上的定量剖析不克不及代替微不雅考核,細化到各個時代,詞壇對“年夜江東往”的接收立場并紛歧致。以清初來說,那時對《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評價沒有想象中那么高。

先看清初詞選。清初觸及唐宋詞的選本中有對折并未節錄“年夜江東往”這闋詞。例如選詞近千首的《古今詞選》,卷七從宋至清選了三十首仄韻《念奴嬌》,卻沒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再看清初評論。假如說清初詞選對“年夜江東往”的選與不選各占對折的話,那么清初對這首詞的評論倒是批駁多于盛贊。

批駁看法可分兩類:一類是批駁“年夜江東往”的作風掉之粗豪。沈樹本在給杜詔《云川閣集詞》作序時就說:“銅將軍鐵綽板唱‘年夜江東往’,難免粗豪。”有的清人雖未直接批駁“粗豪”,卻用婉約之詞來壓過這首“年夜江東往”。李蒸所云“蘇學士銅綽板唱年夜江東,猶遜晨風殘月”(《南浦詞引》),就是用婉約來勝過豪邁。這種批駁看法流露出私密空間以婉約為正宗的“正變”不雅念。在這種不雅念下,清初詞壇廣泛以為張先、柳永等人之詞才是正宗,“年夜江東往”只是變調。固然蘇軾也有不少婉約詞,但由于“年夜江東往”著名度太高,蘇軾無法成為變調的代表作家,因此遭到不少批駁,甚至被譏為“傖父”(沈謙《致毛先舒》)。可見高著名度是一把雙刃劍,在獲得到處頌揚的傳佈效應時,也會給詞人貼上標簽,使其詞史抽像單一化、臉譜化。

另一類是批駁“年夜江東往”分歧詞律。瞿頡指出:“余初未諳詞律,讀東坡‘年夜江東往’之闋,輒心醉焉。然東坡此詞于法令實未盡合,特其雄杰之氣覆蓋一切,故至今到處頌揚,遂為名作。論其工者,不在此也。”(《秋水閣詩余序》)當然也有報酬蘇軾辯解,以為所謂分歧律處乃是“詞家一法”(王又華《古今詞論·毛稚黃詞論》)。無論批駁仍是保護,都可看出詞律在清初日益遭到器重,尤其跟著浙西詞派的鼓起,“醇雅”與“守律”逐步成為詞壇風氣,可是蘇軾和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曾經成為變調與不盡守律的代表,所以浙派在全體上對蘇詞的評價并不太高,至多是遠低于姜夔和張炎的。

宋詞經典化研討的反思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詞名篇中的代表作品,從歷代讀者的評論、節錄、唱和一向到明天的定量剖析,都在對其停止經典化的建構。本文并非要否認“年夜江東往”千古第一名篇的位置,只是對此中的題目停止細化會商,進而對宋詞經典化的研討略作反思。

第一,要確認作品的經典性,需先梳理其接收史,此時凡是只看到“有”,而疏忽“無”。所謂“有”,是指有哪些選本、詞話、作家,節錄、評點、唱和了這首詞;所謂“無”,則是指作品在文獻中的缺掉。“有”是一種浮現狀況,不個人空間難被看到并被歸入統計;“無”則是一種缺掉狀況,不為人留意,至于為何缺掉,這對作品經典化有何影響,則鮮有人探討。同理,我們普通多追蹤關心對作品的正面評價,疏忽負面批駁。

第二,在確認經典時要不竭擴展視野,追蹤關心新文獻和“不作聲”的資料。當下古籍收拾一日千里,每年都有大批新文獻被收拾、影印出書,假如用統計的方式來為作品的經典化做定量剖析,就要周全占有新文獻。十多年前能看到的詞選只要100種出頭,而明天能看到從唐宋至平易近國的各類詞選,總量有460余種。假如對400多種詞選停止統計,《念奴嬌·赤壁懷古》仍是不是第一名就不得而知了。所謂“不作聲”的資料重要指創作層面的資料,就像前文所說歷代詞家在創作《念奴嬌》時對體式的選擇。與評論、節錄、唱和等明白頒發看法的資料比擬,創作中的取徑是習焉不察、緘口不言的,很不難被疏忽。實在,創作中的典范與評論中的經典能否分歧,值得我們深刻思慮。

第三,作品的經典化會經過的事況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建構經過歷程,其間會有上升,也會有降落;會有盛贊,也會有批駁。我們不克不及想當然地以為這個經過歷程就是一條上升的直線,也不克不及用微觀的走歷來代替細節的研討。微觀的數據剖析可以或許浮現出經典化的趨向,可是汗青的本相包含在細節之中,我們只要對作品經典化經過歷程中的細節予以探討,才幹提醒出其背后的思惟激蕩與風氣演化。

(作者系揚州年夜學文學院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