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年夜找九宮格聚會版《儒躲》“精華編”中國部門282冊所有的出書

作者:

分類:

《儒躲》“精華編”中國部門282冊所有的出書

來源:“北年夜儒躲”微信公眾號

時間:教學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玄月十五日丙申

          耶穌2022年10月10日

 

《儒躲》“精華編”中國部門282冊所有的出書

 

 

 

“《儒躲》編纂與研討”工程是2003年由教導部同意立項的哲學社會科學研討嚴重課題攻關項目,由北京年夜學資深傳授湯一介師長教師擔任項目首席專家,北京年夜學聯合國內外幾十家高校和科研機構配合承擔。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教導部支撐的最年夜的人文社科項目,《儒躲》規模浩蕩,任務艱巨。在國家的重視、社會的支撐以及海內外學者的積極響應下,今朝《儒躲》工程先期結果——《儒躲》“精華編”的編纂已進進收官階段。截至2022年5月,《儒躲》“精華編”中國部門282冊已所有的出書。

 

一、編纂《儒躲》的緣起

 

儒家思惟是中國傳統文明的主干,“六經”所代表的中國現代文明恰是通過和依賴儒家的世代盡力而傳承至今。但千百年來,始終沒有將儒家典籍文獻集年夜成地編纂為一個獨立體系,這不僅與儒家在中國歷史文明中的主流位置極不相稱,更不克不及滿足優秀傳統文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日益廣泛深刻的需求。

 

 

 

2002年11月8日北京年夜學《儒躲》學術研討會第一次會議

 

20世紀90年月,湯一介師長教師在張岱年、季羨林、饒宗頤等老一輩學者的鼎力支撐下,提出了把歷代儒家典籍文獻匯編成一個獨立的文獻體系——《儒躲》的設想,并最終獲得了包含韓國、japan(日本)、越南在內的學界的響應和教導部的支撐。2003年,北京年夜學成立《儒躲》編纂籌備委員會和領導任務小組,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啟動《儒躲》工程的論證。同年12月,以湯一介師長教師為首席專家的“《儒躲》編纂與研討”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討嚴重課題攻關項目在教導部立項。季羨林師長教師任首席總編纂,湯一介、龐樸、孫欽善、安平秋四位師長教師任總編纂。2004年6月,“《儒躲》精華本”列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04年度嚴重項目。同月,北京年夜學《儒躲》編纂與研討中間成立,負責組織實施《儒躲》的收拾編纂任務,湯一介師長教師任中間首任主任。2014年湯一介師長教師辭世后,王博傳授接替湯師長教師擔任《儒躲》首席專家和項目負責人,并于2019年起兼任《儒躲》中間主任。

 

 

 

▲《儒躲》“精華編”總編纂合影

 

二、《儒躲》工程的實施

 

《儒躲》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年夜規模地系統收拾海內外儒學典籍的一項基礎性文明建設工程。工程在教導部的指導、協調下,依托北京年夜學深摯的文明底蘊和優秀的學術傳統,組織、聯合了海內外眾多學者開展跨學科、跨學校、跨部門、跨地區的國際性一起配合攻關。今朝共有來自近百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了《儒躲》“精華編”的編纂任務。工程還根據各部類的特點及各單位和專家學者的專長進行分工,設置編委會、部類主編等,安排任務,聯合攻關。《儒躲》“精華編”的出書發行則由北京年夜學出書社典籍文明與事業部負責。

 

《儒躲》工程分《儒躲》“精華編”編纂與《儒躲》全本編纂兩步走。先期結果《儒躲》“精華編”收錄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儒學文獻——包含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510種,以及韓、日、越三國歷史上用漢文著作的儒學文獻160共享空間種,編為339冊。《儒共享會議室躲》全本計劃收書3500余種(含“精華編”),約10—12億字,將基礎囊括中、韓、日、越四國歷史上有價值的儒學文獻。

 

《儒躲》“精華編”沒有采取相對不難的影印方法,而是安身現代,知難而進,采取繁體豎排,現代標點附校勘記的情勢,收拾出完足靠得住、可資閱讀應用的文本,既年夜慷慨便現代讀者閱讀,也為今后與數字化接軌供給需要的基礎,更便于海內外讀者檢索和應用。

 

為了統一體例、規范校點、保證質量,《儒躲》中間不單制訂了“精華編”《凡例》、《編纂條例及補充說明》《校點細則》等具體的編纂體例,同時還樹立了一系列嚴密的任務流程和審稿軌制。如在治理上實行合同制,中間與部類主編和校點人分別訂立撰稿交稿合同,嚴格退改、退稿規定。一部書稿從交稿到正式出書,均須經過樣稿審核、全稿初審、通審、抽審、抽校、復校、復審、質量檢查等數次嚴格審定,出書社還要進行三校三審,最終出書錯誤率不得超過萬分之一。貫穿審稿各個環節的,還有關鍵性的“責任編委軌制”。責任編委均是中間專職聘請的、具有古典文獻或現代哲學專業佈景的中青年學人,負責某部稿件從交稿至出書一切環節流轉中的學術把關任務。中間的審稿、編纂流程可以說是嚴密布置,層層把關,構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質量保證體系。

 

在教導部和北京年夜學的領導、支撐下,向著“出結果,出人才,出經驗”的目標,《儒躲》的校點、審稿、出書團隊精誠一起配合,潛心研討。工程之初的幾年間,每年都召開部類主編會議,舞蹈場地交通經驗,催促進度;《儒躲》任務組的專家們積極走訪各地一起配合單位,指導任務,解決問題;教導部也特事特辦,采取史無前例的力度,支撐《儒躲》工程的開展。經過近二十年的不懈盡力和共同努力,截至2022年5月,“精華編”中國部門凡282冊、510種書已所有的編纂完成并出齊。越南之部兩冊所有的編完,已出書一冊;韓國之部和japan(日本)之部正在積極編纂中。

 

 

 

▲2009年1月12日教導部《儒躲》工程任務會議

 

三、《儒躲》編纂的特點和價值

 

(一)系統完全,傳世、出土、域外文獻萃為一編

 

《儒躲》旨在把歷代儒學典籍和反應儒家思惟文明的各種文獻集年夜成式地編纂成為一個獨立的文獻體系,其收書范圍衝破傳統,不僅收錄傳世文獻,同時還收錄了出土文獻、域外文獻。將傳世、出土與域外文獻萃為一編,既系統完全,又各自堅持其相對的獨立性,這在中國叢書編纂史上尚屬初次。《儒躲》“精華編”國內部門收錄傳世文獻458種,出土文獻52種;域內部分收錄japan(日本)文獻51種、越南文獻20種、韓國文獻89種。這一編纂體例上的創新,使《儒躲》作為獨立而又系統的儒學文獻體系蘊躲了更為豐富的學術文明資源和價值。

 

《儒躲》“精華編”所收出土文獻均是20世紀以來歷次嚴重發現或出土的主要儒家文獻,包含敦煌、吐魯番遺書、郭店楚墓竹簡、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定州漢墓竹簡、馬王堆漢墓帛書、云夢秦簡、河南信陽長臺關1號楚墓竹簡、王家臺15號秦墓竹簡、阜陽漢簡等。《儒躲》全本將增收學術意義嚴重的清華躲戰國竹簡、北年夜躲西漢竹書中的儒學文獻,以及其他不斷發現的新的出土簡帛文獻結果。《儒躲》單獨設立“出土文獻”部類,能夠更周全真實地反應儒家思惟在歷史上的客觀存在。出土儒學文獻的收拾編纂,使那些后世久已遺忘的儒家思惟被從頭發掘出來,并得以系統呈現,極年夜地促進了相關領域的研討,孕育著新的學術生機。

 

《儒躲》“精華編”所收韓、日、越三國域外文獻,都是經過三國學者特別甄選的本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儒學者的漢文著作。這些文獻年夜多是初次進行系統收拾。以japan(日本)為例,japan(日本)儒學文獻保存漢籍古本學術信息極為豐富,如太宰春臺所著《詩書古傳》,搜羅japan(日本)流傳的多種中國已佚古教學籍,價值極高;岡本況齋的《說文解字疏》,也是主要的考訂之作。此外如吉田篁墩《論語集解考異》、市野迷庵《正平本論語札記》、松崎慊堂《宋本爾雅校訛》等校勘著作,也都大批保存了中國已佚古本的學術信息。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文獻由《儒躲》系統收拾出書后,將無力推動東亞儒學研討的交通和開展,為海內外學界帶來新的學術研討資源和機遇。

 

(二)嚴選版本,審慎校點,視質量為性命

 

《儒躲》工程的首席總編纂季羨林師長教師在工程啟動之初就提出:“《儒躲》的好壞,全在質量。要盡量減少錯誤,寧可慢一點,也要保證質量。”集體編書往往因成于眾手,質量難保而遭人詬病。《儒躲》從編纂之初就以質量為性命,堅持高標準、高質量。為了保證質量,《儒躲》中間制訂了科學的收拾體例和嚴格的學術把關軌制,負責出書的北京年夜學出書社也實行嚴格的編校流程,恰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儒躲》編纂團隊無論是在藍本選擇,還是標點校勘上,都秉持嚴謹審慎、不斷改進的專業態度,反復考慮打磨,力爭為讀者供給更靠得住、更有價值的文本。

 

中國現代文獻年夜多經歷長時期的流傳,在歷代抄寫、刻印過程中構成千差萬別的版本。所選藍本與校本能否適當,對一部古籍的校點質量往往起著決定感化。《儒躲》非常重視對版根源流的調查和研討,盡能夠選取內容完足、錯誤起碼、校刻最精的版本作藍本,具有代表性和校勘價值的善本做校本。這一嚴格請求具體落實到“精華編”五百余部儒學文獻的收拾任務中,是極其艱難復雜的過程。而《儒躲》編纂團隊不畏繁難,認真落實這一環節,力爭確保藍本、校本選擇之精善。《儒躲》中間依托與國內各年夜圖書館的傑出一起配合及世界范圍內的學術聯絡,借助于《中華再造善本》等年夜型影印叢書和海內外珍善版本的陸續公布,良多書稿大批應用了後人未能應用過的宋元舊本及明清精善版本,保證了《儒躲》本的品質,也是以而填補了眾多學術空缺。

 

校勘的目標在于最終供給一個靠得住的文本。選擇了恰當的藍本和校本,就能供給更接近原著樣貌的文字,由此可以精簡校記、減少文字校改,可謂事半功倍。《儒躲》“精華編”重要做版本對校,慎改藍本原文,改字均需出校,有跡可循;校記務必出之有據,取舍審慎,既實現了收拾,便利閱讀,又最年夜限制地保存藍本的面孔,供給豐富的有價值異文,為進一個步驟深刻研討供給了內容靠得住、文本優良的文獻依據。

 

除了校勘,在原始的沒有斷句的古籍文獻上施諸標點,分章析句,也是一項觸及語言文字、名物軌制等一系列專業知識,相當考驗校點人學識功底的任務。即使是專家學者,在觸及一些比較難的斷句時,往往也要廣泛覆按文獻,反復涵詠語義、辨析義理才幹做出長短取舍。面對初期交上來的稿件校點質量廣泛不睬想的困局,《儒躲》中間通過聘請專家審稿、規范流程,以及歸納稿件誤例,總結校點經驗等辦法,反復核對修訂,盡量防止誤讀和臆斷。這也是《儒躲》稿件學術質量之所以有保證的一個主要緣由。

 

《儒躲》“精華編”國內部門一共收錄了510種儒學文獻,此中近半數是初次校點收拾,這部門書稿校點結果的問世填補了學術空缺,其價值是不問可知的。對于已經有收拾本出書的書稿,《儒躲》“精華編”在借鑒、接收後人校點結果的基礎上,采取了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不依傍後人,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制訂新的校點計劃,選定更優勝的藍本、校本,從頭作校點;一種是應用已有結果,在原收拾本基礎上,按照《儒躲》體例,對藍本、校本從頭核校,糾謬補缺,進一個步驟修訂完美。在這一過程中,已有結果得以檢討,已有收拾本在版本、校勘、標點諸方面的問題得以修改。“精華編”中許多主要儒家文獻均在藍本校本選擇、校勘、標點等方面超出了已有收拾本,為學術研討供給了更有價值的文本依據。信任經過嚴謹規范收拾的《儒躲》“精華編”結果必將日益獲得學界的認可和歡迎,成為大師都愿意應用的版本。

 

(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明,推動世界文明交通互鑒

 

《儒躲》工程的開展不僅具有學術研討的價值,並且具有文明傳承的意義。《儒躲》的編纂,依靠了以湯一介師長教師為代表的幾代學人繼往圣絕學、續中華文脈的歷史任務感和責任感。“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不僅是湯一介師長教師秉持的家訓,也成為整個《儒躲》團隊所堅持的文明自覺和擔當會議室出租精力。正如湯一介師長教師《儒躲總序》所言,“為了傳承和更換新的資料中華平易近族的文明傳統,把儒家經典及其各個時代的注疏、歷代儒家學者的論著和體現儒家思惟的各種文獻,編纂成一部儒家思惟文明的年夜文庫《儒躲》,無疑將使我們可以更系統、更周全地清楚中華平易近族保存和發展的思惟文明基礎,為中華平易近族建設和諧社會供給寶貴的思惟文明資源”。《儒躲》的實施,不僅實現了中國學者近五百年以來的幻想——在《佛躲》、《道躲》之外完成《儒躲》的修纂,也必將為弘揚傳統文明,實現平易近族復興,建設和諧社會,以及推動世界范圍內的文明交通做出積極的貢獻。有名學者饒宗頤師長教師為《儒躲》工程題寫的對聯——“三躲添新典,時中協太和”,正提醒了《儒躲》工程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五四”到北年夜視察時,親自翻閱了《儒躲》“精華編”已出書結果,強調“儒學是我們的文明寶庫,收拾儒學是一個很有興趣義的事業”,與湯一介師長教師親切交談,贊揚湯師長教師“做了一件貢獻很是年夜的工作”,充足確定了《儒躲》工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繼承發展創新的積極貢獻。《儒躲》工程深度契合了自黨的十八年夜以來確立的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傳承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明跨出國門走向世界、晉陞中國文明軟實力的國家文明發展戰略。中共中心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最新印發的《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任務的意見》指出:“深刻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古籍搶救保護、收拾研討和出書應用,促進古籍事業發展,為實現中華平易近族偉年夜復興供給精力氣力。”《儒躲》編纂的主旨和意義正體現了上述指導精力。

 

《儒躲》工程的實施,不僅標志著中國以儒家思惟為焦點的兩千多年的文明傳統第一次得以周全收拾,中國進進了一個返本開新、對傳統從頭懂得的全新時代,同時也標志著東亞儒家文明圈各國對深受儒家文明影響的本平易近族文明傳統的新的認識和懂得。正如湯一介師長教師所說:“《儒躲》之所以不稱‘中華儒躲’,是因為儒學不只是中國獨有的文明,而是東亞國家甚至世界共有的精力財富。”以《儒躲》編纂為契機,分歧國家和地區的學者配合收拾和思慮儒學傳統,藉此加強彼此間的懂得與尊敬,這必將推動中國文明走向世界,實現分歧文明之間的交通互鑒與共存共榮。

 

 

 

▲《儒躲》“精華編”

 

四、瞻望未來,開放共享

 

《儒躲》“精華編”的完成,其成績和經驗是多方面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教導部支撐的最年夜的人文社科項目,是迄今為止經過系統校點收拾的最年夜規模的儒學專科叢書,為學界供給了文本靠得住、品質優良、便利應用的儒學典籍文獻集成,培養了一批傳承中華傳統文明、專精古籍收拾的中青年人才,樹立了一套編纂出私密空間書年夜型古籍叢書的規范和流程,同時也為組織國際性學術一起配合攻關、推動國內外學術文明交通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新時代復興優秀傳統文明的政策引領下,《儒躲》工程將在教導部和北京年夜學的堅強領導、支撐之下,繼續發揮整合校內資源、構建國內國際學術一起配合體制的勝利經驗,吸取新的編纂方法和理念,扎實推進《儒躲》“精華編”域外文獻及《儒躲》全本的編纂收拾任務。

 

《儒躲》工程將積極響應新時代創新、協同、開放、共享、綠色的發展理念,與時俱進,充足應用數字人文技術,將人工智能在古籍收拾領域的各方眼前沿技術整合應用到《儒躲》的編纂中。通過搭建集儒學典籍的收拾、出書與研討應用多效能為一體的綜合學術平臺,一方面高效推進《儒躲》編纂進程,一方面為國家數字人文戰略的發展實施做出應有的貢獻。《儒躲》全本將在編纂、研討等領域以加倍開放的姿態面向社會、面向世界,早日為全世界的學者供給一套文本精善、閱讀便利、檢索便捷的儒家文獻集成,嘉惠學林,涵育未來世界的文明生機。

 

《儒躲》“精髓編”中國部門總書目(全282冊、510種)

 

冊號

部類

書名

作者

校點者

第1冊

經部易類

京氏易傳

【西漢】京房撰

【三國·吳】陸績注

【明】范欽訂

郭彧

周易鄭注

【東漢】鄭玄撰

【南宋】王應麟撰集

【清】丁杰後定

【清】張惠言勘誤

林忠軍

漢魏二十一家易注

【清】孫堂撰

陳居淵

周易注

【三國·魏】王弼

【東晉】韓康伯 撰

陳紹燕

王同印

第2冊

經部易類

周易公理

瑜伽教室

【唐】孔穎達等撰

趙榮波

周易集解

【唐】李國運撰

張文智

第3冊

經部易類

周易口義

【北宋】胡瑗撰

陳京偉

易孺子問(存目,見《歐陽脩選集》)

【北宋】歐陽脩撰

 

溫公易説

【北宋】司馬光撰

劉保貞

易説(存目,見《張載選集》)

【北宋】張載撰

 

伊川易傳(存目,見《二程全書》)

【北宋】程頤撰

 

漢上易傳

【南宋】朱震撰

梁韋弦

第4冊

經部易類

誠齋師長教師易傳

【南宋】楊萬里撰

【南宋】張敬之校訂

梁韋弦

易學啓蒙

【南宋】朱熹撰

王鐵

周易轉義

【南宋】朱熹集録

王鐵

楊氏易傳

【南宋】楊簡撰

曾凡朝

第5冊

經部易類

易學啓蒙通釋

【南宋】胡方平撰

李秋麗

周易轉義附録纂注

【元】胡一桂撰

劉彬

周易啓蒙翼傳

【元】胡一桂撰

李秋麗

易纂言

【元】吳澄撰

王新春

第6冊

經部易類

周易轉義通釋

【元】胡炳文撰

劉彬

易經蒙引

【明】蔡清撰

黎心平

高原

第7冊

經部易類

周易集注

【明】來知德撰

陳修亮

李吉東

易學象數論

【清】黃宗羲撰

郭彧

周易內傳

【清】私密空間王夫之撰

馬新欽

第8冊

經部易會議室出租

周易別傳

【清】王夫之撰

蕭漢明

易圖明辨

【清】胡渭撰

劉保貞

周易述

【清】惠棟撰

張濤

張緒峰

謝輝

孫世平

周易述補

【清】江藩撰

王豐先

周易述補

【清】李林松撰

王豐先

第9冊

經部易類

易漢學

【清】惠棟撰

陳修亮

御纂周易折衷

【清】李光地撰

劉震

第10冊

經部易類

周易虞氏義

【清】張惠言撰

劉年夜鈞

雕菰樓易學

【清】焦循撰

陳居淵

第11冊

經部易類

周易集解纂疏

【清】李道平撰

韓慧英

周易姚氏學

【清】姚配中撰

周玉山

第12冊

經部書類

尚書公理

【西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等公理

周粟

第13冊

經部書類

鄭氏古文尚書

【東漢】鄭玄注

【南宋】王應麟輯

【清】李調元補正

曹書傑

原昊

洪範口義

【北宋】胡瑗撰

曹書傑

書傳

【北宋】蘇軾撰

夏保國

書集傳

【南宋】蔡沈撰

嚴文儒

書疑

【南宋】王柏撰

曹書傑

尚書表注

【元】金履祥撰

蘇勇

書纂言

【元】吳澄撰

朱紅林

第14冊

經部書類

尚書全解

【南宋】林之奇撰

劉開國

張華

李沁芳

姚曉娟

尚書要義

【南宋】魏了翁撰

周粟

王鐵峰

第15冊

經部書類

唸書叢説

【元】許謙撰

黃季鴻

書傳年夜全

【明】胡廣等撰

孫希國

宮長爲

第16冊

經部書類

尚書考異

【明】梅鷟撰

杜勇

尚書引義

【清】王夫之撰

林榮

李巖

尚書古文疏證

【清】閻若璩撰

陳劍

古文尚書冤詞

【清】毛奇齡撰

張連良

古文尚書攷

【清】惠棟撰

張彧彧

赫雅書

第17冊

經部書類

尚書集注音疏

【清】江聲撰

曲文

徐陽

第18冊

經部書類

尚書後案

【清】王叫盛撰

顧寶田

劉連朋

第19冊

經部書類

尚書今古文注疏

【清】孫星衍撰

孫德華

書古微

【清】魏源撰

許兆昌

楊龍

第20冊

經部書類

尚書孔傳參正

【清】王先謙撰

何晉

第21冊

經部書類

今文尚書考據

【清】皮錫瑞撰

曹書傑

朱僊林

楊棟

劉書惠

尚書古文疏證辨正

【清】皮錫瑞撰

蘇勇

尚書年夜傳輯校

【西漢】伏勝撰

【東漢】鄭玄注

【清】陳夀祺輯校

曹書傑

楊棟

劉書惠

尚書年夜傳疏證

【西漢】伏勝撰

【東漢】鄭玄注

【清】皮錫瑞疏證

曹書傑

谷穎

第22-23冊

經部詩類

毛詩注疏

【西漢】毛亨傳

【東漢】鄭玄箋

【唐】陸德明音義

孔穎達疏

鄭傑文

瑜伽教室

孔德淩

第24冊

經部詩類

詩轉義

【北宋】歐陽修撰

劉心明

楊紀榮

詩集傳

【宋】蘇轍撰

王承略

馬小方

詩集傳

【南宋】朱熹撰

朱傑人

第25冊

經部詩類

呂氏家塾讀詩記

【南宋】呂祖謙撰

王承略

陳錦春

程穎穎

慈湖詩傳

【南宋】楊簡撰

王承略

陳錦春

王正一

張春珍

第26冊

小樹屋部詩類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三國·吳】陸璣撰

【清】丁晏校訂

陳錦春

邢心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

【明】毛晉撰

朱新林

劉心明

詩地輿考

【南宋】王應麟撰

莊年夜鈞

石玉

詩古微

【清】魏源撰

莊年夜鈞

石玉

曹秋月

第27-28冊

經部詩類

詩經世本古義

【明】何楷撰

李士彪

張丹丹

第29冊

經部詩類

詩廣傳

【清】王夫之撰

莊年夜鈞

王震

毛詩稽古編

【清】陳啟源撰

王承略

馬小方

毛詩説

【清】莊存與撰

陳錦春

徐美珍

第30-31冊

經部詩類

毛詩後箋

【清】胡承珙撰

莊年夜鈞

石靜

續曉瓊

陳新核定

第32冊

經部詩類

毛詩傳箋通釋

【清】馬瑞辰撰

莊年夜鈞

呂莎莎

林琳

第33-34冊

經部詩類

詩毛氏傳疏

【清】陳奐撰

王承略

陳錦春

第35冊

經部詩類

詩經通論

【清】姚際恒撰

趙睿才

詩經原始

【清】方玉潤撰

鞏曰國

第36冊

經部詩類

詩三家義集疏

【清】王先謙撰

王承略

陳錦春

陳金麗

張緒峰共享空間

韓詩別傳

【西漢】韓嬰撰

莊年夜鈞

王長紅

王緒福

李林

第37-38冊

經部禮類

周禮之屬

周禮疏

【東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彭林

周官新義

【北宋】王安石撰

殷嬰寧

第39-41冊

經部禮類

周禮之屬

周禮公理

【清】孫詒讓撰

王文錦

陳玉霞

喬秀巖

第42-43冊

經部禮類

儀禮之屬

儀禮注疏

【東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彭林

第44冊

(高低)

經部禮類

儀禮之屬

儀禮集釋

【南宋】李如圭撰

楊華

李志剛

儀禮圖

【南宋】楊復撰

馬延輝

第45冊

經部禮類

儀禮之屬

儀禮集説

【元】敖繼公撰

曹建墩

儀禮喪服文足徵記

【清】程瑤田撰

徐到穩

第46冊

經部禮類

儀禮之屬

儀禮鄭註句讀

【清】張爾岐撰

張濤

儀禮章句

【清】吳廷華撰

徐到穩

第47-48冊

經部禮類

儀禮之屬

儀禮公理

【清】胡培翬撰

胡肇昕 楊年夜堉補

張文

徐到穩

殷嬰寧

第49-51冊

經部禮類

禮記之屬

禮記公理

【東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

呂友仁

第52-54冊

經部禮類

禮記之屬

禮記集説

【南宋】衛湜撰

毛遠明

第55冊

經部禮類

禮記之屬

禮記集説

【元】陳澔撰

虎維鐸

年夜戴禮記

【西漢】感德撰

【北周】盧辯注

張顯成

年夜戴禮記補注

【清】孔廣森撰

胥洪泉

年夜戴禮記解詁

【清】王聘珍撰

章紅梅

第56-57冊

經部禮類

禮記之屬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撰

何錫光

第58冊

經部禮類

通禮之屬

禮書

【北宋】陳祥道撰

楊天宇

梁錫鋒

第59-61冊

經部禮類

通禮之屬

儀禮經傳通解

【南宋】朱熹 黃榦撰

王貽梁

徐德明

第62-70冊

經部禮類

通禮之屬

五禮通考

【清】秦蕙田撰

呂友仁

張煥君

曹建墩

第71-72冊

經部禮類

通禮之屬

禮書通故

【清】黃以周撰

王文錦

馬清源

喬秀巖

第73冊

經部禮類

通禮之屬

雜禮之屬

禮經釋例

【清】淩廷堪撰

彭林

禮經學

【清】曹元弼撰

周洪

司馬氏書儀

【北宋】司馬光撰

張煥君

家禮

【南宋】朱熹撰

王燕均

王光照

第74-75冊

經部年齡類

左傳之屬

年齡左傳公理

【西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疏

浦衛忠

第76冊

經部年齡類

左傳之屬

左氏傳説

【南宋】呂祖謙撰

馮會明

左氏傳續説

【南宋】呂祖謙撰

孫剛

左傳杜解補正

【清】顧炎武撰

吳明松

年齡左氏傳賈服注輯述

【清】李貽德撰

徐公喜

第77-79冊

經部年齡類

左傳之屬

年齡年夜事表

【清】顧棟高撰

崔冠華

第80冊

經部年齡類

左傳之屬

年齡左傳詁

【清】響亮吉撰

李解平易近

呂東超

第81-82冊

經部年齡類

左傳之屬

年齡左氏傳舊注疏證

【清】劉文淇等撰

李君龍

王振華

班龍門

李曉明

第83冊

經部年齡類

左傳之屬

年齡左傳讀

【平易近國】章炳麟撰

田訪

吳冰妮

沙志利

第84冊

經部年齡類

公羊傳共享會議室之屬

年齡公羊傳注疏

【東漢】何休注

【唐】徐彥疏

浦衛忠

第85冊

經部年齡類

公羊傳之屬

年齡公羊經傳通義

【清】孔廣森撰

崔冠華

年齡公羊經何氏釋例

【清】劉逢祿撰

鄭任釗

何氏公羊解詁三十論

【清】廖平撰

鄭任釗

第86-88冊

經部年齡類

公羊傳之屬

公羊義疏

【清】陳立撰

駢宇騫

崔高維

第89冊

經部年齡類

穀梁傳之屬

年齡穀梁傳注疏

【東晉】范甯集解

【唐】楊士勛疏

浦衛忠

年齡穀梁經傳補注

【清】鍾文烝撰

駢宇騫

駢驊

第90冊

經部年齡類

年齡總義之屬

年齡集傳纂例

【唐】陸淳撰

崔冠華

年齡衡量

【北宋】劉敞撰

孔天祥

年齡集注

【南宋】張洽撰

龔抗雲

第91冊

經部年齡類

年齡總義之屬

年齡經解

【北宋】孫覺撰

吳仰湘

年齡傳

【南聚會場地宋】胡安國撰

鄭任釗

第92冊

經部年齡類

年齡總義之屬

年齡尊王發微

【北宋】孫復撰

方韜

年齡轉義

【元】程端學撰

錢長生

吳志堅

年齡集傳

【元】趙汸撰

錢長生

第93-94冊

經部年齡類

年齡總義之屬

年齡集傳年夜全

【明】胡廣 楊榮等編撰

吳長庚

蘇敏

管正平

曹義昆

周茶仙

龍飛

第95冊

經部年齡類

附録

年齡繁露

【西漢】董仲舒撰

鍾肇鵬

周桂鈿

張世亮

年齡繁露義證

【清】蘇輿撰

李有梁

第96冊

經部孝經類

經部群經總義類

孝經注疏

【唐】玄宗李隆基注

【北宋】邢昺疏

趙四方

孝經注解

【唐】玄宗李隆基注

【北宋】司馬光指解

【北宋】范祖禹説

趙四方

井良俊

孝經年夜全

【明】呂維祺撰瑜伽場地

陳居淵

孝經鄭注疏

【清】皮錫瑞撰

張榮華

白虎通德論

【東漢】班固撰

胡春麗

七經小傳

【北宋】劉敞撰

楊韶蓉

九經古義

【清】惠棟撰

鄧志峰

第97冊

經部群經總義類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撰

張旭輝

第98-100冊(高低)

經部群經總義類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清】阮元總纂

劉玉才總校點

張學謙

王耐剛

王勇

袁媛

劉斌

唐田恬

張文

于天寶

薛可等分校點

第101冊(高低)

經部群經總義類

經義述聞

【清】王引之撰

胡春麗

第102冊

經部群經總義類

群經平議

【清】俞樾撰

張鈺翰

第103冊

經部群經總義類

經學通論

【清】皮錫瑞撰

金曉東

經學汗青

【清】皮錫瑞撰

袁雯君

新學偽經考

【清】康有爲撰

傅翀

第104冊

經部四書類

學庸之屬

論語之屬

中庸輯略

【南宋】石編 朱熹刪訂

嚴佐之

年夜學古本旁注(存目 見《王文成公全書》)

【明】王守仁撰

 

論語集解

【三國·魏】何晏撰

孫欽善

論語義疏

【南朝·梁】皇侃撰

陳蘇鎮

李暢然

李中華

張學智

王博

吳榮曾

論語註疏

【北宋】邢昺撰

陳新校勘

沙志利標點

第105冊

經部四書類

論語之屬

論語全解

【北宋】陳祥道撰

劉薔

姜水兵校點

陳新核定

癸巳論語解(存目 見《張栻選集》)

【南宋】張栻撰

 

論語學案

【明】劉宗周撰

聚會場地

【清】門人董瑒編次

吳光

論語説義

【清】宋翔鳳撰

甘祥滿

周銳利

論語注

【清】康有爲撰

王守常

第106冊

經部四書類

論語之屬

論語公理

【清】劉寶楠撰

【清】劉恭冕補

劉宗永

第107冊

經部四書類

孟子之屬

孟子注疏

【東漢】趙岐注

(題)【北宋】孫奭疏

劉豐

孟子章句

【東漢】劉熙撰

劉豐

癸巳孟子説(存目,見《張栻選集》)

【南宋】張栻撰

 

孟子字義疏證

【清】戴震撰

高海波

第108冊

經部四書類

孟子之屬

孟子公理

【清】焦循撰

王小婷

第109冊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論孟精義

【南宋】朱熹輯撰

林嵩

黃珅

第110冊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章句集注

【南宋】朱熹撰

徐德明

四書或問

【南宋】朱熹撰

黃珅

第111冊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集編

【南宋】真德秀撰

陳靜

第112-113冊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纂疏

【南宋】趙順孫撰

陳靜

第114-115冊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集註年夜全

【明】胡廣等編撰

李暢然

第116冊

(高低)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蒙引

【明】蔡清撰

李存山

高海波

陳明

第117冊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近指

【清】孫奇逢撰

馬曉英

讀四書年夜全説

【清】王夫之撰

劉豐

第118-119冊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訓義

【清】王夫之撰

任蜜林

第120冊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賸言

【清】毛奇齡撰

谷建

四書改錯

【清】毛奇齡撰

谷建

四書反身録(存目,見《二曲集》)

【清】李顒撰

 

四書課本

【清】呂留良撰

田久川

四書説

【清】莊存與撰

田久川

第121-123冊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三魚堂四書年夜全

【清】陸隴其撰

馬曉英

徐麗麗

陳靜

陳明

第124冊

經部小學類

爾雅之屬

爾雅注疏

【東晉】郭璞注

【北宋】邢昺疏

顧寶田

杜蘋蘋

爾雅公理

【清】邵晉涵撰

張固也

蔡宏

第125冊

經部小學類

爾雅之屬

爾雅義疏

【清】郝懿行撰

顧寶田

薛洪勣

朱紅林

第126冊

經部小學類

爾雅之屬

廣雅疏證

【清】王念孫撰

郎震

第127冊

經部小學類

説文之屬

説文解字

【漢】許慎撰

韓鋼

第128-129冊

經部小學類

説文之屬

説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撰

韓崢嶸

第130冊

經部讖緯類

七緯

【清】趙在翰撰

鄭傑文

李梅訓

第131冊

經部讖緯類

通緯逸書考

【清】黃奭撰

鄭傑文

李梅訓

第132-135冊

史部紀年類

資治通鑑綱目

【南宋】朱熹撰

嚴文儒

顧宏義

張鵬

孫啟華

第136冊

史部紀年類

續資治通鑑綱目

【明】商輅等撰

邵育欣

李淑慧

張素霞校點

張希清覆校

第137冊

史部外史類

史部雜史類

逸周書

【西晉】孔晁注

黃懷信

國語公理

【清】董增齡撰

金曉東

貞不雅政要

【唐】吳兢撰

謝保成

第138-147冊

史部詔令奏議類

歷代名臣奏議

【明】黃淮 楊士奇等編

張希清

張衍田

董文靜

王鵬

劉永強

汪允普

劉怡宏

第148冊

史部詔令奏議類

御選明臣奏議

【清】高宗弘曆敕輯

張兆裕

第149冊

史部列傳類

名人之屬

孔子紀年

【清】狄子奇撰

閆春新

孟子紀年

【清】狄子奇撰

王安安

韓柳年譜

【北宋】呂年夜防撰

【南宋】文安禮撰

宋學立

司馬太師溫國文正公年譜

【清】顧棟高撰

岳珍

張子年譜

1對1教學

【清】武澄撰

宋學立

王荊公年譜考略

【清】蔡上翔撰

岳珍

劉真倫

第150冊

史部列傳類

名人之屬

朱子年譜

【清】王懋竑撰

顧宏義

陳文節公年譜

【清】孫鏘叫撰

楊新勛

象山師長教師年譜(存目,見《象山師長教師選集》)

【南宋】李子願輯

 

慈湖師長教師年譜

【清】馮可鏞 葉意深撰

楊新勛

宋仁山金師長教師年譜

【明】徐袍撰

宋學立

高忠憲公年譜

【明】華允誠編撰

平地

黃梨洲師長教師年譜

【清】黃炳垕撰

李瀋陽

顧亭林師長教師年譜

【清】張穆撰

王傳龍

陸稼書師長教師年譜定本

【清】吳光酉編

劉韶軍

戴東本來生年譜(存目,見《戴東原集》)

【清】段玉裁編

 

第151冊

(高低)

史部列傳類

總録之屬

宋名臣言行録

【南宋】朱熹 李幼武輯

李偉國

第152冊

史部列傳類

總録之屬

伊洛淵源録

【南宋】朱熹撰

戴揚本

道命録

【南宋】李心傳撰

袁良勇

考亭淵源録

【南宋】宋端儀撰

【明】薛應旂重輯

彭榮

第153冊

史部列傳類

總録之屬

道南源委

【明】朱衡撰

【清】張伯行重訂

李勤合

聖學宗傳

【明】周汝登撰

陳虎

第154冊

史部列傳類

總録之屬

元儒考略

【明】馮從吾編

王敬松

關學編(存目,見《馮少墟集》)

【明】馮從吾撰

 

理學宗傳

【清】孫奇逢撰

劉韶軍

第155-156冊

史部列傳類

總録之屬

明儒學案

【清】黃宗羲撰

王國軒

王秀梅

第157-159冊

史部列傳類

總録之屬

宋元學案

【清】黃宗羲原著

【清】全祖看等補修

岳珍

劉真倫

第160冊

(高低)

史部列傳類

總録之屬

四師長教師年譜

【清】毛念恃撰

李瀋陽

洛學編

【清】湯斌撰

鄭連聰

孔後輩子考(存目,見《曝書亭集》)

【清】朱彝尊撰

 

儒林宗派

【清】萬斯同撰

李勤合

程子年譜

【清】池生春 諸星杓撰

姜水兵

學統

【清】熊賜履撰

劉韶軍

第161冊

史部列傳類

總錄之屬

伊洛淵源續錄

【清】張伯行撰

甘祥滿

豫章先賢九家年譜

【清】楊希閔編

王瑞來

第162冊

史部列傳類教學

總錄之屬

閩中理學淵源考

【清】李清馥撰

陳秉才

第163冊

史部列傳類

總録之屬

洙泗考信録

【清】崔述撰

賈德永

樊東

洙泗考信餘録

【清】崔述撰

郎震

孟子現實録

【清】崔述撰

郎震

國朝漢學師承記

【清】江藩撰

漆永祥

國朝宋學淵源記

【清】江藩撰

漆永祥

第164-172冊

史部列傳類

總録之屬

清儒學案

【平易近國】徐世昌纂

李暢然

張麗娟

王豐先

沙志利

第173-176冊

史部職官類

史部目録類

三事忠言

【元】張養浩撰

李修生

經義考

【清】朱彝尊撰

李峻岫

谷建

葉純芳

張文

第177冊

史部史評類

史通

【唐】劉知幾撰

羅炳良

宋論

【清】王夫之撰

楊堅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撰

武玉梅

第178冊

史部史評類

讀通鑒論

【清】王夫之撰

李暢然

第179冊

史部史評類

廿二史剳記

【清】趙翼撰

王敬松

第180冊

子部周秦諸子類

儒家之屬

孔子家語

【三國·魏】王肅注

張樹業

王秀江

孔子集語

【清】孫星衍撰

楊琪

曾子注釋

【清】阮元撰

王菊英

荀子集解

【唐】楊倞注

【清】王先謙集解

包遵信

第181冊

子部儒學類

經濟之屬

孔叢子

【秦】孔鮒撰

【北宋】宋咸注

楊軍

新語

【西漢】陸賈撰

殷偉仁

舊書

【西漢】賈誼撰

嚴佐之

鹽鐵論

【西漢】桓寬撰

竇炎國

新序

【西漢】劉向撰

戈春源

説苑

【西漢】劉向撰

朱蘇南

第182冊

(高低)

子部儒學類

經濟之屬

太玄經

【西漢】揚雄撰

【西晉】范看注

楊軍

揚子法言

【西漢】揚雄撰

【北宋】司馬光集注

師爲公

桓譚新論

【東漢】桓譚撰

朱謙之校輯

潛夫論

【東漢】王符撰

朱蘇南

論衡

【東漢】王充撰

李先耕

申鑒

【東漢】荀悅撰

【明】黃省曾注

丁國祥

昌言

【東漢】仲長統撰

蘇曉威

傅子

【西晉】傅玄撰

【清】錢保塘輯

楊軍

中説

【隋】王通撰

【北宋】阮逸注

師爲公

第183冊

子部儒學類

經濟之屬

年夜學衍義

【南宋】真德秀撰

李尚全

明夷待訪録

【清】黃宗羲撰

楊軍

黃書

【清】王夫之撰

聶士全

顔氏學記

【清】戴看撰

王雄

校邠廬抗議

【清】馮桂芬撰

戴揚本

第184-185冊

子部儒學類

經濟之屬

年夜學衍義補

【明】丘濬撰

楊軍

戈春源

第186冊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太極圖説解

【南宋】朱熹撰

黃珅

太極圖説述解(存目,見《曹月川師長教師遺書》)

【明】曹端撰

 

黃歷注

【北宋】周敦頤撰

【南宋】朱熹注

劉永翔

許丹

西銘解

【北宋】張載撰

【南宋】朱熹解義

朱傑人

張子正蒙注

【清】王夫之撰

夏劍欽

上蔡語録

【北宋】謝良佐撰

【南宋】朱熹輯

嚴文儒

延平答問

【南宋】李侗撰

【南宋】朱熹編

嚴佐之

近思録

【南宋】朱熹 呂祖謙編著

劉永翔

嚴佐之

近思録集注

【清】江永撰

嚴佐之

第187-189冊

(高低)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朱子語類

【南宋】黎靖德編

鄭明

莊輝明

第190冊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龜山師長教師語録

【北宋】楊時撰

潘佳

殷小勇

崇正辯

【南宋】胡寅撰

付長珍

胡子知言

【南宋】胡宏撰

楊柱才

北溪師長教師字義附嚴陵課本

【南宋】陳淳撰

張加才

木鐘集

【南宋】陳埴撰

史應勇

第191冊(高低)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西山師長教師真文忠公唸書記

【南宋】真德秀撰

王傳龍

第192-193冊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性理年夜全書

【明】胡廣等撰

程林

彭榮

第194冊

(高低)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曹月川師長教師語録

【明】曹端撰 趙邦清輯

董平

唸書録

【明】薛瑄撰

許雪濤

居業録

【明】胡居仁撰

李長春

道一編

【明】程敏政撰

趙宏宇

困知記

【明】羅欽順撰

劉美紅

涇野子內篇

【明】呂柟撰

周春健

心齋約言

【明】王艮撰

張豐乾

説理睬編

【明】季本撰

陳憲猷

第195冊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學蔀通辨

【明】陳建撰

張永義

龍溪會語

【明】王畿撰

張衛紅

盱壇直詮

【明】羅汝芳撰

陳暢

嗟歎語

【明】呂坤撰

王國軒

王秀梅

東林書院會語(存目,見《高子遺書》)

【明】高攀龍撰

 

榕壇問業

【明】黃道周撰

陳憲猷

夏峰師長教師語録(存目,見《夏峰師長教師集》)

【清】孫奇逢撰

 

第196冊

(高低)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思辨録輯要

【清】陸世儀撰

景海峰

思問録

【清】王夫之撰

游建西

王學質疑

【清】張烈撰

黎業明

松陽鈔存

【清】陸隴其撰

楊東林

學術辨

【清】陸隴其撰

楊東林

問學録

【清】陸隴其撰

楊東林

榕村語録

【清】李光地撰

段書偉

漢學商兌

【清】方東樹撰

問永寧

第197冊

子部儒學類

禮教之屬

女誡

【東漢】班昭撰

王雪華

顔氏家訓

【北齊】顔之推撰

張艶國

溫樂平

家範

【宋】司馬光撰

萬義廣

李倩

溫樂平

呂氏鄉約(存目,見《藍田呂氏遺著輯校》)

【北宋】呂年夜鈞撰

 

童蒙訓

【宋】呂本中撰

萬義廣

小學集註

【南宋】朱熹 劉清之撰

【明】陳全集註

王燕均

童蒙須知

【南宋】朱熹撰

嚴文儒

增訂啟蒙三字經

【南宋】王應麟撰

【清】許印芳增訂

共享會議室義廣

門生規

【清】李毓秀撰

王雪華

曾文正公眾訓

【清】曾國藩撰

黃長義

勸學篇

【清】張之洞撰

馮天瑜

王雪華

第198冊

子部雜學類

雜論之屬

雜説之屬

雜考之屬

人物志

【三國·魏】劉邵撰

【西涼】劉昞注

甘祥滿

尹小林

劉子

【北齊】劉晝撰

【唐】袁孝政注

汪雙琴

仁學

【清】譚嗣同撰

田樹生

風氣通義

【東漢】應劭撰

邱少華

習學記言序目

【南宋】葉適撰

程海礁

第199冊

子部雜學類

雜考之屬

困學紀聞

【南宋】王應麟撰

孫通海

十駕齋養新録

【清】錢年夜昕撰

李輝煌

第200-201冊

子部雜學類

雜考之屬

日知録集釋

【清】顧炎武撰

【清】黃汝成集釋

欒保羣

東塾唸書記

【清】陳灃撰

田樹生

第202冊(高低)瑜伽教室

集部

董仲舒集

【西漢】董仲舒撰

崔娟

揚子雲集

【西漢】揚雄撰

隋思喜

蔡中郎集

【東漢】蔡邕撰

王傳龍

唐陸宣公集

【唐】陸贄撰

王素

昌黎師長教師集

【唐】韓愈撰

舞蹈場地

李文公集

【唐】李翱撰

郝潤華

第203冊

集部

劉夢得文集

【唐】劉禹錫撰

李志強

河東師長教師集

【唐】柳宗元撰

張勇

第204冊

集部

范仲淹集

【北宋】范仲淹撰

王瑞來

第205冊

集部

孫明復師長教師小集

【北宋】孫復撰

陳俊平易近

徂徠石師長教師選集

【北宋】石介撰

丁國祥

直講李師長教師文集

【北宋】李覯撰

王國軒

第206-208冊

集部

歐陽脩選集

【北宋】歐陽脩撰

李逸安

第209冊

(高低)

集部

伊川擊壤集

【北宋】邵雍撰

陳俊平易近

元公周師長教師濂溪集

【北宋】周敦頤撰

陳俊平易近

肖發榮

張載選集

【北宋】張載撰

陳俊平易近

第210冊

集部

溫國文正公函集

【北宋】司馬光撰

何清谷

第211冊

(高低)

集部

臨川師長教師文集

【北宋】王安石撰

李劍雄

第212-213冊

集部

二程全書

【北宋】程顥 程頤撰

姜水兵

第214-216冊

集部

蘇軾文集

【北宋】蘇軾撰

孔凡禮

第217冊

集部

公是集

【北宋】劉敞撰

黃壽成

第218冊

(高低)

集部

蘇轍集

【北宋】蘇轍撰

薛志霞

楊軍

第219冊

集部

太史范公函集

【北宋】范祖禹撰

賈二強

高葉青

焦傑

第220冊

集部

藍田呂氏遺著輯校

【北宋】呂年夜臨等撰

陳俊平易近輯校

浮沚集

【北宋】周行己撰

陳俊平易近

第221冊

集部

游定夫師長教師集

【北宋】游酢撰

景新強

龜山師長教師選集

【宋】楊時撰

李明友

和靖尹師長教師文集

【宋】尹焞撰

周生春

吳永明

孔祥來

豫章羅師長教師文集

【宋】羅從彥撰

韓星

第222冊(高低)

集部

梁溪師長教師文集

【宋】李綱撰

阮堂明

孫虎

龐正梁

楊軍

第223冊

集部

斐然集

【南宋】胡寅撰

陳曉蘭

五峰集

【南宋】胡宏撰

王玉德

班龍門

岳少保忠武王集

【南宋】岳飛撰

【明】陳繼儒輯

【明】單恂訂

王玉德

田君

第224冊(高低)

集部

梅溪師長教師文集

【南宋瑜伽場地】王十朋撰

董恩林

王瓊

訂婚集

【南宋】汪應辰撰

石瑊

第225冊

集部

浪語集

【南宋】薛季宣撰

黃尚明

渭南文集

【南宋】陸游撰

劉韶軍

第226-227冊

集部

誠齋集

【南宋】楊萬里撰

呂東超

第228-232冊

集部

晦庵師長教師白文公函集

【南宋】朱熹撰

劉永翔

朱幼文

徐德明

王鐵

戴揚本

曾抗美

第233冊

集部

張栻選集

【南宋】張栻撰

姚偉鈞

涂耀威

喻峰

第234冊(高低)

集部

舒文靖公類稿

【南宋】舒璘撰

王玉德

李笑瑩

東萊呂太史集

【南宋】呂祖謙撰

鄧玲

楊疾超

止齋師長教師文集

【南宋】陳傅良撰

楊新勛

第235-236冊

集部

攻媿師長教師文集

【南宋】樓鑰撰

張麗娟

第237冊

集部

象山師長教師選集

【南宋】陸九淵撰

王武子

慈湖遺書

【南宋】楊簡撰

劉固盛

第2瑜伽教室38冊

集部

陳亮集

【南宋】陳亮撰

鄧廣銘

絜齋集

【南宋】袁燮撰

王瑞明

第23共享空間9冊(高低)

集部

水心師長教師文集

【南宋】葉適撰

譚漢生

文山師長教師文集

【南宋】文天祥撰

王玉德

李文濤

第240冊

(高低)

集部

勉齋師長教師黃文肅公函集

【南宋】黃榦撰

周國林

北溪師長教師年夜全文集

【南宋】陳淳撰

張加才

第241冊

集部

西山師長教師真文忠公函集

【南宋】真德秀撰

丁毅華

吳冰妮

第242-243冊

集部

鶴山師長教師年夜全文集

【南宋】魏了翁撰

張全明

第244冊

(高低)

集部

閑閑白叟滏水文集

【金】趙秉文撰

魏崇武

劉暢

滹南王師長教師文集

【金】王若虛撰

魏崇武

遺山師長教師文集

【金】元好問撰

張文澍

許文正公遺書

【元】許衡撰

許彤霞

第245冊

(高低)

集部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

【元】郝經撰

丘居里

趙文友

仁山金師長教師文集

【元】金履祥撰

張文澍

瑜伽場地

靜修劉師長教師文集

【元】劉因撰

丘居里

趙文友

雲峰胡師長教師文集

【元】胡炳文撰

韓格平

許白雲師長教師文集

【元】許謙撰

李叫

第246冊

(高低)

集部

吳文正集

【元】吳澄撰

李軍

第247冊

(高低)

集部

道園學古録 道園遺稿

【元】虞集撰

龍德壽

師山師長教師文集

【元】鄭玉撰

李叫

第248-249冊

集部

宋文憲公選集

【明】宋濂撰

徐儒宗

第250冊

集部

遜志齋集

【明】方孝孺撰

張樹旺

第251冊

集部

曹月川師長教師遺書

【明】曹端撰

董平

隋金波

敬軒薛師長教師文集

【明】薛瑄撰

何善蒙

康齋師長教師文集

【明】吳與弼撰

宮雲維

第252冊

集部

白沙子選集

【明】陳獻章撰

孫通海

敬齋集

【明】胡居仁撰

董平

第253冊

集部

整菴師長教師存稿

【明】羅欽順撰

胡發貴

甘泉師長教師文集

【明】湛若水撰

董平

第254-255冊

集部

王文成公全書

【明】王守仁撰

吳光

錢明

董平

姚延福

第256冊

(高低)

集部

王廷相選集

【明】王廷相撰

范立船

第257冊

(高低)

集部

涇野師長教師文集

【明】呂柟撰

陳俊平易近

第258冊

集部

重鐫心齋王師長教師選集

【明】王艮撰

沙志利

雙江聶師長教師文集

【明】聶豹撰

王傳龍

第259冊

(高低)

集部

東廓鄒師長教師文集

【明】鄒守益撰

董平

龍溪王師長教師選集

【明】王畿撰

吳震

第260冊

集部

歐陽南野師長教師文集

講座場地明】歐陽德撰

王傳龍

念菴羅師長教師文集

【明】羅洪先撰

徐儒宗

第261冊

集部

顔山農師長教師遺集

【明】顔鈞撰

黃宣平易近

何心隱師長教師爨桐集

【明】何心隱撰

容肇祖

近溪羅子選集

【明】羅汝芳撰

方祖猷

梁一群

李開升

劉雲

第262冊

集部

正書院稿

【明】李材撰

劉經富

耿天臺師長教師文集

【明】耿定向撰

胡正武

第263冊

(高低)

集部

友慶堂合稿

【明】王時槐撰

錢明

敬和堂集

【明】許孚遠撰

張琴

呂新吾師長教師文集

【明】呂坤撰

李明友

第264冊(高低)

集部

周海門師長教師文錄

【明】周汝登撰小樹屋

張夢新

涇皋躲稿

【明】顧憲成撰

董平

陳瑞新

馮少墟集

【明】馮從吾撰

陳俊平易近

第265冊

(高低)

集部

高子遺書

【明】高攀龍撰

董平

柴可輔

劉蕺山師長教師集

【明】劉宗周撰

秦峰

第266冊

集部

夏峰師長教師集

【清】孫奇逢撰

朱茂漢

霜紅龕集

【清】傅山撰

王薇

第267冊

集部

乾初師長教師遺集

【清】陳確撰

朱茂漢

第268冊

集部

南雷訂婚 南雷訂婚五集

【清】黃宗羲撰

吳光

平慧善

桴亭師長教師文集

【清】陸世儀撰

趙友林

第269冊

集部

楊園師長教師詩文集

【清】張履祥撰

張淑紅

第270冊

(高低)

集部

亭林詩文集

【清】顧炎武撰

劉永翔

唐玲

薑齋文集

【清】王夫之撰

吳振清

二曲集

【清】李顒撰

陳俊平易近

第271-272冊

集部

西河文集

【清】毛奇齡撰

閻寶明

趙友林

馬麗麗

第273冊

集部

曝書亭集

【清】朱彝尊撰

王力平

第274冊(高低)

集部

三魚堂集

【清】陸隴其撰

趙伯雄

習齋記餘

【清】顏元撰

唐明貴

恕谷後集

【清】李塨撰

唐明貴

松崖文鈔

【清】惠棟撰

陳絜

戴東原集

【清】戴震撰

錢律進

第275冊

集部

紀文達公遺集

【清】紀昀撰

孫致中

考槃集文録

【清】方東樹撰

唐明貴

張淑紅

第276冊

集部

復初齋文集

【清】翁方綱撰

吳振清

述學

【清】汪中撰

趙伯雄

第277冊

(高低)

集部

揅經室集

【清】阮元撰

沈瑩瑩

第278冊

集部

劉禮部集

【清】劉逢祿撰

趙伯雄

樸學齋文録

【清】宋翔鳳撰

趙伯雄

雲左山房文鈔

【清】林則徐撰

楊國楨

定盫文集

【清】龔自珍撰

李晶

第279冊

集部

古微堂集

【清】魏源撰

秦世龍

王寅

曾文正公函集

【清】曾國藩撰

王澧華

籀廎述林

【清】孫詒讓撰

陳絜

左盫集

【平易近國】劉師培撰

陳絜

第280冊

集部

康南海文鈔

【清】康有爲撰

姜義華

汪乾明

第281冊

出土文獻類

郭店楚墓竹簡《五行》

佚名

周銳利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

佚名

李天虹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性格論》

佚名

李天虹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瑜伽場地書《孔子詩論》

佚名

劉信芳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周易》

佚名

何琳儀

定州漢墓竹簡《論語》

 

河北省文物研討所定州漢墓竹簡收拾小組釋文(劉來成執筆)

北京年夜學儒躲編輯中間校勘(聞賢執筆)

馬王堆漢墓帛書交流《周易》

佚名

丁四新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

佚名

周銳利

唐寫本《論語鄭氏注》

【東漢】鄭玄撰

王素

唐寫本《論語集解》

【三國·魏】何晏撰

李方

第282冊(高低)

出土文獻類

郭店楚墓竹簡《緇衣》

 

李鋭

郭店楚墓竹簡《魯穆公問子思》

 

李鋭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

 

李鋭

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

 

李鋭

王晉卿

郭店楚墓竹簡《忠信之道》

 

李鋭

王晉卿

郭店楚墓竹簡《成之聞之》

 

鄧少平

郭店楚墓竹簡《尊德義》

 

鄧少平

郭店楚墓竹簡《六德》

 

鄧少平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

 

王志平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二》

 

王志平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三》

 

王志平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四》

 

王志平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緇衣》

 

李鋭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平易近之怙恃》

 

劉洪濤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子羔》

 

陳劍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魯邦年夜旱》

 

曹峰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從政》

 

陳劍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昔者君老》

 

曹峰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容成氏》

 

陳劍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中弓》

 

陳劍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采風曲目》

 

王志平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逸詩·多薪》

 

孫飛燕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逸詩·交交叫烏》

 

孫飛燕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內豊》

 

孫飛燕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相邦之道》

 

陳劍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季庚子問於孔子》

 

陳劍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正人爲禮》

 

陳劍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門生問》

 

陳劍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孔子見幼子》

 

陳劍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皇帝建州》

 

曹峰

上海博物館躲楚竹書《武王踐阼》

 

劉洪濤

睡虎地秦墓竹簡《爲吏之道》

 

曹峰

江陵王家臺秦簡《回躲》

 

辛亞平易近

武威漢簡《儀禮》

 

刁小龍

張煥君

馬王堆漢墓帛書《德聖》

 

韓宇嬌

馬王堆漢墓帛書《明君》

 

劉麗

馬王堆漢墓帛書《年齡事語》

 

程薇

定州八角廊漢簡《儒家者言》

 

胡生平

阜陽雙古堆漢墓竹簡《周易》

 

胡生平

阜陽雙古堆漢墓竹簡《詩經》

 

胡生平

阜陽雙古堆漢墓竹簡《説類雜事》

 

胡生平

阜陽雙古堆漢墓木牘章題

 

胡生平

 

責任編輯:近復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