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情》海報
文華舊片的噴鼻港上映
1951年5月底,桑弧導演、張愛玲編劇的影片《不了情》在噴鼻港國泰劇場獨家上映舞蹈場地。這是該影院在影片《哀樂中年》放映“創絕後記載”后的乘勝追擊,后者4月3日至31日在國泰劇場上映,“這一部三年前在舊上海攝成的國語片”尚未映完,就有喜報:“在港連映二十五天,不雅眾六萬五千三百八十五人;在曩昔的二十三天中,票房總支出七萬五千一百七十元二角”,噴鼻港《至公報》即以“國產片子的輝煌”為題做奪目表彰(子羽:《國產片子的輝煌:〈哀樂中年〉創絕後記載》,噴鼻港《至公報》1951年4月27日)。這則報道轉達與襯著出的高興情感,恰好起源并映托出此時“國產片子”在噴鼻港的徘徊降低處境。這里的國產片子,簡言之,是絕對于西片,尤其是美國片而言的,西片院線在那時占有顯明上風,此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場被荷里活片子壟斷”(許敦樂:《墾光拓影》,中國噴鼻港簡亦樂出書,2005年,20頁),“港九劇場在八至公司把持之下”(向邊度:《從〈火鳳凰〉頭輪賣座記載看噴鼻港國產片的前程》,噴鼻港《至公報》1951年1月31日)。值得彌補的還有,粵語片與國語片的雙線并行是“二戰”后噴鼻港國產片子的特色,1949年前后從邊疆到噴鼻港的南下人群成為國語片的制作者與不雅眾。
上海文華影片公司的老板吳性栽1948年末遷居噴鼻港,帶往了文華影片的拷貝,卻難以取得影院上映的機遇,相干報道描寫說“《哀樂中年》運到噴鼻港,已被棄捐了悠久的三年,不曾試過這一部電影的年夜劇場并沒有幾家,終于仍是要顛末國泰劇場的銀幕才幹獻給萬萬不雅眾,才幹形成國產影片在港九上映的光彩記載”(子羽:《國產片子的輝煌》)。這里被凸起的“國泰劇場”本來是灣仔區放映二、三輪西片的陳腐影院,后與噴鼻港南邊影業公司樹立一起配合關系,上映其獨家刊行的蘇聯片子而年夜獲勝利(許敦樂:《墾光拓影》,22頁),雖不明白表白態度,卻已然是較親社會主義陣營與新中國的愛國院線。
吳性栽是有片子幻想與藝術目光的企業家,1930年月右翼片子活動在上海蓬勃鼓起時,由他現實掌管的“聯華”片子公司二廠,包容了一批提高片子人,拍攝出《三個摩登女性》《漁光曲》《神女》等優良影片;1946年他獨資開辦文華片子公司,麾下又發生了《不了情》《太太萬歲》《假鳳虛凰》《夜店》《小城之春》等有著奇特人文品德的影片。吳性栽對導演費穆極為觀賞,到噴鼻港之后全力支撐費穆的片子工作,二人亦曾在束縛后應夏衍之邀北上(陳墨編:《中國片子生齒述汗青私密空間:滄桑剪影 黃素影訪談錄》,中國片子出書社,2023年,36頁)。關于他們此次的北京之行存在分歧說法,此中之一是為創辦片子公司到中心打召喚,中心再將相干看法轉達給黨引導下的“噴鼻港片子任務小組”,由擔任人司馬文森做設定(王為一:《難忘的歲月:王為一自傳》,中國片子出書社,2006年,121頁):1950年,在吳性栽出資、費穆掌管之下,龍馬影業公司成立——總體而言,將該公司描寫為“右派引導”是合適實情的(黃愛玲:《訪韋偉》,《詩人導演費穆》,復旦年夜學出書社,2015年,172頁)。與此同時,留在上海的“文華”主創職員持續拍片,《思惟題目》《承平春》《姊姊妹妹站起來》都慎密共同國際時局需求,《我這一輩子》《腐化》還被《民眾片子》評選為最受不雅眾愛好的影片。吳性栽并非右派影人,家教但在上述一系列佈景的交錯下,文華公司舊片告竣了“終于仍是要顛末國泰劇場的銀幕才幹獻給萬萬不雅眾”的史實。
起首上映《哀樂中年》,而今已是公認的影史佳作,但在那時的噴鼻港,如許一部描寫上海市平易近生涯的家庭倫理片,“沒有半個被硬捧得年夜紅年夜紫的所謂女明星,更沒無機關布景,沒有肉感年夜腿,沒有嚴重槍戰,更沒有通情達理的波折古怪情節”,卻可以或許“連映二十天,場場滿座”,足以讓放映方喜出看外,使片子人備受鼓舞了,它被視為幻想的國產影片形狀,報章總結它的典范意義在于:將“安康的主題”有用地融進片子藝術中,“是全部任務職員嚴厲、謹嚴、當真地任務的結晶,配合獻給不雅眾們的一個平庸親熱的故事”(子羽:《國產片子的輝煌》);國泰又設定了“特殊場”接待粵語影劇界人士“馬師曾、紅線女、張瑛、白燕、張活游”等人(《〈哀樂中年〉接待影劇界》,噴鼻港《至公報》1951年4月23日);另一家真光劇場,也在5月底獲權放映《哀樂中年》,此時市場行銷已直接地將該片稱為“今年度最賣座影片”了(片子《哀樂中年》市場行銷,噴鼻港《華裔日報》1951年5月30日)。現實上,彼時彼刻,這部影片的年夜受接待能夠還有一個隱秘卻嚴重的啟事,恰在于它是“三年前在舊上海攝成的國語片”,對于影院里的南下不雅眾來說,影片里舊境舊景、人生哀樂與浮世悲歡,都在號召和震動他們。
緊接著,感情的拉絲更細更密也更長的《不了情》在國泰劇場退場。片子海報上有對“安康的主題”宣佈:“揭穿新式婚姻的病根!指出男女愛情的邪道!”(片子《不了情》市場行銷,噴鼻港《至公報》1951年5月21日);也有以導演之名連成一氣的召集:“《哀樂中年》導演桑弧又一巨獻”“本院連滿一百一十場之《哀樂中年》年夜導演”(片子《不了情》市場行銷,噴鼻港《至公報》1951年5月24日);不外,比導演名更居視覺中間、字體也更年夜的是編劇“張愛玲”。此時的張愛玲,還在束縛后的上海:她以筆名“梁京”在《亦報》上連載了長篇小說《十八春》,桑弧等待這是她“創作生涯上的再動身”(叔紅[桑弧]:《推舉梁京的小說》,上海《亦報》1950年3月24日),她也以這個筆名為桑弧導演的新片《承平春》寫了影評;她還在夏衍的追蹤關心下,餐與加入了“上海市第一屆文學藝術任務者代表年夜會”。由於《不了情》,她的名字呈現在噴鼻港海報和報紙上的時辰,《十八春》已在報上連載完,她能夠為單行本的出書忙著修訂,也能夠曾經在著手寫中篇小說《小艾》,幾個月后它又將在《亦報》上連載。
《至公報》上的《不了情》市場行銷
影片《不了情》在國泰劇場的上映時光不長,從5月23日到31日,還是“連日滿座”,似乎應和與印證著海報上的那句:“人孰無情,誰能遣此”?
上海女兒“姚馥蘭”
那些天里,單獨走進國泰劇場看《不了情》的,有一位張愛玲的讀者:
在看《不了情》(一九四七)之前,我對于它的編劇者和導演是有一些好感的。編劇者是女作家張愛玲,善于描述女孩子的心思,我讀過她的小說集《傳奇》,感到酸澀中頗有甘味。桑弧的導演以細膩見長,《哀樂中年》(一九四九)是一個即便在時光上說來也還不克不及淡忘的記憶。所以固然叔叔約我往餐與加入“派對”,我仍是辭謝了。我看哀痛的電影有時難熬難過得會哭,怕伴侶們會笑我情感仍是那么懦弱,所以此次往看《不了情》,一小我也沒有約。
如許的文字“顯然”出自一位年青女性:愛唸書也愛看片子,知性而善感。她對張愛玲的文學作品的評價雖只言簡意賅,卻能讓讀過的人有所會心,沒讀過的增加清楚。她叫“姚馥蘭”,在噴鼻港《新晚報》副刊“下戰書茶座”里寫影評專欄,5月8日剛倒閉——那是在《哀樂中年》在國泰映完后不久,她沒遇上為之寫點什么,直到《不了情》上映才無機會表現仍“不克不及淡忘”。她的“馥蘭影評”專欄以議論年夜仲馬原著改編影片《幾度山恩怨記》(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現譯為“基督山伯爵”)收場,這部首映于1934年的好萊塢影片,那時正在噴鼻港重映。究竟是率真爛漫的女孩子,一篇影評就泄露了作者的性別、籍貫與周遭,她的抽像和性格也呼之欲出。文章開首即“叔叔”的問話與她的回溯,掃尾則是她不雅影回來,與“謨”的交通對話,寥寥幾句,卻情境感實足:
叔叔說,“這張電影在上海映的時辰,你還拖著小辮子上小學,你不是曾為年夜仲馬這本小說著過迷嗎?”
簡直,我性命中曾有過一段時代佈滿著對好漢的空想,曾躲在房里成天讀年夜仲馬的汗青小說。
……
看戲回來,謨問我印象若何,我說“不差,就是開頭我分歧意。原書幾度山告終恩怨之后,攜了漂亮虔誠的海伊黛,翱翔海上,不知所終。有‘人似風中進江云,情如雨余黏地絮’之妙,令人無窮低回,悼念不已,片子中卻使他和曼珊黛重建舊好。”
謨笑笑:“團聚老是好的。”(姚馥蘭:《幾度山恩怨記》,噴鼻港《新晚報》1951年5月8日)
中心部門的詳細評論,顯示了作者不俗的文藝涵養與品鑒才能,遣詞造句尤顯委婉柔和,也會不由得說笑玩笑,好像親熱靈動的鄰家女孩在聊天。“馥蘭影評”差未幾日日更換新的資料,這位那時罕見的“女性”影評人,有興趣識地營建起女性特質的限制視角,同時浮現“她”的日常生涯:呈現尤多的是在噴鼻港與之生涯的叔叔一家,包含叔叔、嬸母、小表妹阿玲、表弟丁謨、瘦子表哥等,他們參差有致地現身,人多口雜地供給分歧人群的不雅影感觸感染,這些組成了片子批駁本質內在的事務的前置語境,讓讀者感到輕松天然、可托可親;在此基本上,姚馥蘭又與通俗鄰家女孩拉開間隔,浮現沉穩勤學、知性善解的一面,轉達本身的片子不雅點,領導讀者懂得影片。
姚馥蘭的《不了情》評論刊載于5月27日,恰是影片上映時代。她在文中先容了影片故事,說到里面的情節有很多小說、片子都用過,但導演桑弧仍能不落俗套地處置細節并巧用道具,“感情刻劃得很是細膩”;她不太滿足陳燕燕的扮演,指出她“在片中措辭膩膩的‘濃得化不開’,是我日常生涯中歷來沒聞聲過的”,她并未像不雅影前所煩惱的“難熬難過得會哭”,而是“看了之后,有一些‘此情可待成追想,只是那時已悵惘’之感”——這些點到即止的評說可算靈敏,近三十年以后,張愛玲為《不了情》改編的小說《幾多恨》撰寫“題記”,就瑜伽場地說到陳燕燕身上“特有的一種甜味”,并將《幾多恨》支出了名為“悵惘記”的文集,文集序文里念叨與回蕩的也就是李商隱的這句詩(張愛玲:《〈幾多恨〉媒介》,支出《悵惘記》,中國臺灣皇冠出書社,1983年)。
刊載“馥蘭影評”的《新晚報》是《至公報》的子報,屬于那時噴鼻港右派文明體系,它是噴鼻港右派文藝界順應時局需求,調劑布局與戰略的產品,辦刊方針機動務虛,是更為切近市平易近生涯的“臉孔不左的晚報”(羅孚:《當〈新晚報〉創刊時》,噴鼻港《文學研討》2006年9月第三期)。 “馥蘭影評”無疑是這隨戰爭易的“晚報風”的典範代表,與此同時,它仍葆有著右翼片子批駁的傳統:請求影評人是“一個提高的世界不雅的一切者”(夏衍:《片子批駁的性能》,《夏衍片子文集1》,中國片子出書社,2000年,12頁),器重影片的發蒙與教導效能。在這篇《不了情》影評的最后,姚馥蘭的立場由低徊轉為高昂,表白她“很分歧意”影片“昏暗的終局”與“這種完整沒有前途的盡看”,并對影片的人物塑造與意義提醒提出批駁,“是不是要年輕人都甘于做‘命運’的奴隸呢?為甚么把他們表示得那么脆弱,那么朽邁呢?就說揭穿病態的社會吧,也不敷深入,只是在一些大事長進行譏諷,而不是作無力的批評”。
作為一位來自上海的、在噴鼻港探親的年青女性,姚馥蘭的“雙城”初始設定竟有些像張愛玲小說《沉噴鼻屑·第一爐噴鼻》里的葛薇龍;但除此之外,再說不上什么雷同。姚馥蘭看《不了情》之前說本身“情感懦弱”,但讀完她這篇七百多字影評文字,尤其是開頭處,讀者會感到她對此要么夸張要么謙遜。她長短常有主意的,專欄寫作也非分特別無形式上的自發。過了幾天,5月31日,她宣布要將專欄名做一字之改,由“影評”變為“影話”,“有很多人感到我寫的與普通的‘影評’分歧,既然來信中非常之九的人都感到這種方法很有愛好,我認為仍是可以這般持續下往的”,她自稱是“閑談式影評”,誇大本身年青女性的成分與日常情境化的影評書寫,“一來,本身常感到欠好意思,一個年事悄悄的女孩子,有甚么標準對人家持久辛苦任務的結果妄下斷語呢?二來,我常不自禁把本身日常瑣事拉扯出來……所以從明天起,決議把‘影評’改稱為‘影話’”(姚馥蘭:《答讀者》,噴鼻港《新晚報》1951年5月31日)。
“馥蘭影話”
“馥蘭影話”就如許寫了一年多,除了片子相干的會商,姚馥蘭的性格愛好、往來親友與日常周遭的狀況,亦在這“閑談式影評”中漸次顯露并勾畫清楚:她的叔叔年夜約是一位心向內陸的常識分子,訂閱著“年夜陸威望報紙”(姚馥蘭:《雪姑七友傳》,《新晚報》1952年8月4日),家庭氛圍歡喜協調,“我們家里大師天天笑得一塌糊涂”(姚馥蘭:《全身的協調》,《新晚報》1951年8月28日),嬸母賢惠、表妹阿玲爛漫、表弟丁謨陪她看片子最多,會商也最多,可他要往廣州持續肄業的話,姚馥蘭就沒了伴,哦,還有一個瘦子表哥天天要打太極拳;也許是寫影話的緣故,姚馥蘭與片子界人士交好,她常往攝影場,感到導演李萍倩和朱石麟最是可親可敬,女演員韋偉是她相當熟的伴侶,也是她口中的“阿姊”……
這個專欄可說是很勝利的,值得一提的證實是姚馥蘭受邀為《長城畫報》撰寫每月的刊首“特稿”一事。《長城畫報》是以“長城”片子公司為主的噴鼻港右派片子宣揚月刊,她的特稿初次見刊時,“編者引言”做了如下先容:“讀者對本文作者姚馥蘭的名字總不會太生疏吧,姚蜜斯是噴鼻港《新晚報》‘馥蘭影話’專欄作者,所撰影評深受寬大讀者接待。”(姚馥蘭:《談看片子》,《長城畫報》,1952年3月第十四期)刊物的“特稿”分歧于報上的“影話”,這個“年事悄悄的女孩子”褪往了小女兒神態,不再拉扯家常,將那些更具綜合視野的片子話題有條不紊地說來,更見沉穩篤定,讀者大要會有些見證她生長成熟的感到。
1952年8月16日,姚馥蘭在《新晚報》上突然告訴讀者:
這能夠是我在《新晚報》寫的最后一篇“影話”了,一年多來不竭和親愛的讀者們議論片子的事,也收到了很多讀者的來信,忽然要分開這處所,難免很是傷感。昨天收到母親來信,說爸爸生了病。
我有兩年不見他了,必需回到上海往了解一下狀況他。歸去之后,大要短期內是不回來了。
值得撫慰的是,我最后寫的一篇“影話”談的是一張很好的電影。假如讀者們感到我的看法還有值得參考的處所,我盼望你們往了解一下狀況這部片子。
她最后推介的影片是龍馬公司的費穆遺作《江湖兒女》,由朱石麟、齊聞韶完成。在文中,她談到該片因港英當局的審查遭到刪減,“乃至有些處所顯得不連接,尤其一個很是出色的開頭忽然之間消散了。本來的片子中是說這一群人都要回國往,過一種幸福快活的生涯。這張電影此刻正在北京、上海上映,假如趕得及,我想到上海往再看一遍完全的”(姚馥蘭:《江湖兒女》,《新晚報》1952年8月16日)。
幾天后,《新晚報》的副刊編者談到姚馥蘭臨走前給他的信,“要我把這件事告知讀者,那件事又告知讀者,說了良多”,他索性刪往了信中的私家相干部門,將這封“姚馥蘭蜜斯的信”刊發了出來。她戀戀不舍于她的讀者們,感激他們的來信,說有的“把我的‘影話’每一篇都剪上去貼起了”,有的“愿意來給我送火車背行李”,更感謝“一位讀者在病中給我寫了信,他最后問候我爸爸的病”;她信中更要害的信息是“影話”將由她的同窗老友林子暢持續:“我疇前寫的‘影話’中,有叔叔的看法,有小表妹的看法,有瘦子表哥的看法,有你與子暢以及其他很多伴侶的看法。大要我們三人持久在一路念書,受統一的教員領導,所以見解最能同一。”她談到了林子暢的性情、能夠的寫風格格,還盼望他仍能帶上小表妹阿玲往看片子,“《新晚報》的‘影話’、請她看片子、吃雪糕這三種工具是三位一體的”(姚馥蘭:《姚馥蘭蜜斯的信》,《新晚報》1952年8月21日)。
在這極為擔任妥善的離別之后,在第一則影話里就表白本身“上海女兒”成分的“姚馥蘭”回家了,穿過“竹幕”,回到新中國。在她回上海的前一個月,《傳奇》的作者、《不了情》的編劇張愛玲以持續年夜學學業為由,抵達噴鼻港。
金庸與張愛玲,關于片子的一點交織
從片子不雅點到日常生涯、從“影話”到“特稿”、從上海到噴鼻港再回到上海,影評人姚馥蘭的小我故事似乎過于完全且別有興趣蘊:她是右派報紙的影評人,在噴鼻港好景不常似地寫作活躍平易的影評,然后像她推重的片子《江湖兒女》的主人公們,以“回到內陸”作為光亮的尾巴,聲名了她的態度,完成了她的情勢。多年以后,主管《新晚報》副刊的羅孚回想說,“查良鏞那時主編‘下戰書茶座’副刊,他那時還沒有進進武俠時代的金庸,只是對片子有愛好,他在他掌管的‘下戰書茶座’,設了一個影話專欄,以‘姚馥蘭’為筆名,‘姚馥蘭’者,Your Friend是也。可以誤解為密斯,但你的伴侶就顯示了充足的親熱。這影話的情勢,后來也為很多報紙所采用”(羅孚:《當〈新晚報〉創刊時》,噴鼻港《文學研討》2006年9月第三期)。
“姚馥蘭”居然是時任《至公報》《新晚報》編纂的查良鏞的筆名,他最廣為人知的筆名是“金庸”,武俠小說家金庸。這此中最出人意料處,應是他寫作中貫串的性別扮演:文藝批駁當然可以有各類修辭,但查良鏞把持了一種文字展演,如塑造小說人物普通,塑造了作為“作者”的“姚馥蘭”及其語境;他虛擬了這個女性人物及其日常生涯,并將之作為前置敘事,與其片子批駁的本質內在的事務做有用的互動,直至在掃尾的《江湖兒女》影評中,他的前置敘事與片子內在的事務配合指向了“回到內陸”,告竣了融合與強化;一年多的時光,“姚馥蘭”宛若女俠般在他筆下長成,她對后繼者“林子暢”言之諄諄:要保持寫影話,“要想法使我們的‘影話’是中庸之道最最公平的”,要多與讀者通訊,“他們真誠地愛我們,我們也要真誠地愛他們”(姚馥蘭:《姚馥蘭蜜斯的信》,《新晚報》1952年8月21日),而后,小船從此逝,回家了,隱身國民群眾的汪洋年夜海。
《江湖兒女》海報
當然,“姚馥蘭”是誰這件事,很能夠那時就為報界影界的外部人士知曉。況且,接著給《新晚報》寫“影話”、給《長城畫報》寫“特稿”的林子暢還是查良鏞,不外,“子暢影話”直接面臨片子和讀者,不再有親友繚繞的日常情境書寫,“林子暢”無疑更接近“生平除看片子外無愛好”(查良鏞:《來港前后》,《至公場地》1948年第十九期,12-14頁)的查良鏞自己。再后來,給《至公報》寫“逐日影評”的蕭子嘉、寫“影評”的姚嘉衣仍是查良鏞;在《長城畫報》寫“特稿”、在長城公司做編劇和導演的“林歡”又是查良鏞,他直接講起片子故事,塑造出了“盡代才子”如姬如許的銀幕經典女性。多個筆名分階段、有設定地應用是查良鏞影評凸起且風趣的特色,報紙編纂任務的需求是他提筆寫稿的直接促因,但他對片子的喜好,以及作為報人的機動與勤懇也毫無疑問。就在查良鏞作為“姚嘉衣”寫影評、作為“林歡”寫片子腳本的同時,在羅孚的推進與激勵下,從1955年起,他以筆名“金庸”創作和頒發武俠小說。
異樣是1955年,張愛玲在噴鼻港再度涉足片子任務。在這之前,她在噴鼻港年夜學的肄業以及遠赴japan(日本)的求職都不甚順遂,靠在噴鼻港美國消息處做些翻譯維生,在那里她結識了宋淇、鄺文美佳耦,并與他們成為“最好的伴侶”(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張愛玲密語錄》,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2011年,152頁)。無論在生涯上仍是文學創作上,宋淇佳耦都給了張愛玲實在的輔助與影響:此次是她承宋淇之邀進進國際影片刊行公司(1956年改組為片子懋業無限公司,簡稱“電懋”),成為腳本編審委員會委員;而她正式為“電懋”編寫片子腳本,則舞蹈場地在該年末移居了美國之后——這大要與宋淇在1956年公司改組后出任制片主任,掌管腳本的拔取和決計有關。1957年5月底,張愛玲編劇的電懋影片《情場如疆場》上映,這部影片頗為賣座,是她在噴鼻江打響編劇名號的開山作。惋惜這時的查良鏞曾經很少寫影評了,他的專欄影評見報頻率越來越低,簡直就停止在這個5月初。曾經在《噴鼻港商報》連載武俠小說《射雕好漢傳》的金庸,會留心到張愛玲編劇的新片嗎?看了又會有何種感觸感染呢?兩個月后的7月5日,他頒發了簽名“姚嘉衣”的最后一篇《至公報》影評《談舊片的重映》:仍然是在國泰劇場,只是所看的“舊片”是國際文明部剛評選出的“1949-1955年優良影片”,幾多有點恰巧的是,他在文中重點議論的竟又是一部“文華舊片”——《我這一輩子》,它最讓他有“溫故而知新”之感。
值得彌補的,還有前文提到的文華公司老板吳性栽,他因情誼深摯的一起配合伙伴費穆的往世,從龍馬公司撤資,別的投資成立了年夜地影片公司,其出品的獨一作品是1953年的影片《秋海棠》。秦瘦鷗原著的《秋海棠》是上海“孤島”時代年夜受接待的長篇淺顯小說,費穆導演的同名話劇更使之名聲年夜噪,張愛玲是熱鬧感應與細究過《秋海棠》的讀者與不雅眾,在散文《洋人看京戲及其他》《詩與亂說》里,都不由得說起,說它“風魔了全上海”,講它的勝利“是有點事理的”。噴鼻港年夜地公司的《秋海棠》一上映,查良鏞就用名“蕭子嘉”撰寫影評,開首寫道:
“舊時江南曾瞭解,本日海內又逢君”。這是《秋海棠》市場行銷中的兩句話,對于很多曾在江南住過的人,這兩句話是很貼切的。上海的常識分子不了解《秋海棠》的人大要是很少的吧。
“蕭子嘉”曾自嘲文字死板,總“板起面貌”評片子,不如后來的“姚嘉衣”為人“牙擦”,能“家常閑話”地談片子(蕭子嘉:《與姚嘉衣兄一席談(下)》,《至公報》1953年12月31日),但《秋海棠》在噴鼻港的重拍上映,讓他一五一十地說起上海舊事,包含主演韋偉舊日在上海舞臺上同飾女配角羅湘綺,以及本身昔時流連評彈書場,不知聽了幾多回此中的“羅成叫關”如此,又說起這版片子《秋海棠》腳本好過更早的呂玉堃主演版本,由於“很多對話采公費穆等編的腳本,所以還保留著原腳本中一部門辛酸而芳冽的滋味”(蕭子嘉:《秋海棠》,《至公報》1953年12月22日)。板君子物絲絲縷縷地感情吐露,這句“辛酸而芳冽”描述,令人想起作者以“姚馥蘭”成分點評張愛玲的《傳奇》,她說它“酸澀中頗有甘味”。如若“姚馥蘭”還在噴鼻港看《秋海棠》,她又會若何講述與評說呢?而此刻正在噴鼻港、忙于翻譯和英文寫作的張愛玲,能否看見了《秋海棠》那句觸目標市場行銷詞:“舊時江南曾瞭解,本日海內又逢君”?
說到這里,一直是繚繞著片子,追根溯源,但遠兜遠轉、四顧茫茫地,談金庸與張愛玲的一點聯繫關係;但是,說究竟,涉影書寫都并非他們人生的創作重心;這點交織,是轉機年月與暗鬥格式里,分歧佈景的中國人活動與碰撞的剎時定格,為一些共通的、不停如縷的“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