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莎士比亞化”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實際的標識性概念,它的譯介在20世紀30年月的中國曾惹起熱議。由“莎士比亞化”所激發出來的與實際主義的連帶關系,以及衍生的莎士比亞與民眾的視角、“莎士比亞化”作為一種創作方式等題目固然與那時蘇聯繼續文學遺產的氣氛有關,但也是需求在各自社會語境中厘清的“實際的葛藤”。在中國,與實際主義結盟的“莎士比亞化”不單是為文學而存在,它同時是一個政治的、哲學的、實行的課題。
要害詞:“莎士比亞化”;實際主義;民眾;“實際的葛藤”
“莎士比亞化”出自馬克思和恩格斯《致斐·拉薩爾》(1859年4月19日、5月18日)的信,它和信中提到的另一概念“席勒式”一路組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實際的標識性概念。在中國的語境中,它們凡是被看成實際主義/客觀主義的代名詞。“莎士比亞化”及其相干題目在20世紀30年月的中國曾激發會商,學界對此追蹤關心未幾,零碎的幾篇研討提到了對其語源的追溯,1但年夜都存在時光上的訛誤。其他追蹤關心“莎士比亞化”題目的角度,要么是從馬克思主義文藝實際的外部來解析它的實際內在,2要么借用“莎士比亞化”這一概念比附詳細的文原來加以闡釋,至于這一概念在30年月中國語境中的實際流轉則鮮少有研討作出汗青化的剖析。本文除了在一些相干的史實方面有進一個步驟修改之外,追蹤關心點重要在于“莎士比亞化”和實際主義的連帶關系,以及由此伴生的莎士比亞與民眾的視角、“莎士比亞化”作為一種創作方式等幾個層面,這些都需求將“莎士比亞化”的譯介經過歷程和闡釋與30年月的中國實際作出有用的銜接。
一、幾則史料補正
“莎士比亞化”及其相干題目在20世紀30年月惹起熱議的直接契機來自蘇聯公謨學院開辦的《文學遺產》。該雜志創刊于1931年,晚期是蘇聯“共產主義學院”的機關刊物。自創刊起,《文學遺產》便登載了大批十月反動前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經典文獻及其研討文章,良多都是第一次發明并全文刊發。1931—1933年間,蘇聯《文學遺產》初次全文刊發了恩格斯致保·恩斯特、致敏·考茨基、致哈克奈斯,馬克思、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薩爾的信等。在這些函件中,馬克思、恩格斯體系論述了實際主義題目、典範性題目、偏向性題目,等等,在蘇聯各界惹起普遍震撼。1933年,瞿秋白依據《文學遺產》前幾期頒發的文章“編譯”而成的《“實際”》3一書,簡直是30年月中國最有體系、最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論文全集,對于那時正在苦苦尋覓一種迷信的、合適馬克思主義文藝準繩的創作方式的中國右翼文壇,如同亢旱逢甘雨,對于此后經典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實際在中國的傳佈也發生了不成磨滅的影響。書中的第一篇文章《馬克斯、恩格斯和文學上的實際主義》4即是對頒發于《文學遺產》1932年總第2期上的《馬克思恩格斯論巴爾扎克和文學上的實際主義》的部門內在的事務的“編譯”。5在這篇文章里,瞿秋白提到了兩個很是主要的概念:“莎士比亞化”及“實際主義”。這兩個概念的出處——馬克思、恩格斯致拉薩爾的信,也是初次刊發在《文學遺產》1932年總第3期上。
不外,先容馬克思、恩格斯致拉薩爾的信并提到“席勒式”和“莎士比亞化”有關內在的事務的,瞿秋白并非第一人。6之前中國語境中已有馬克思、恩格斯的“莎士比亞化”以及實際主義的相干概念或闡述。至多在20世紀20年月,馬克思、恩格斯這兩封信的相干內在的事務就被先容到中國,今朝可見最早的先容性譯文出自《蘇俄的文藝論爭》一書。該書由任國楨翻譯,1927年北舊書局出書。書中共支出三篇文章,此中《熟悉生涯的藝術與今代》一文提到了馬克思與恩格斯致拉薩爾的信中對席勒和莎士比亞的有關評價。1929年,《河北平易近國日報周刊》的《馬克斯與莎士比亞》中也提道:“馬克思勸拉薩爾‘取法莎士比亞,不要模擬希勒爾(Schiller),把很多特性變為時期精力的號筒,假如這般,我就令你負最年夜之罪名。’恩格勒的確勸拉薩爾‘不要忘了寫實派的分子背后有唯心派的分子,不要忘了莎士比亞背后是希勒爾’”7。其出處都是瓦浪斯基的《熟悉生涯的藝術與今代》。別的,胡秋原《揮霍的論爭——對于批評者的若干辯論》8里也提到馬克思、恩格斯這兩封信里的內在的事務:“要效仿莎士比亞,不要效仿釋勒”。這些都早于瞿秋白的先容,甚至早于蘇聯《文學遺產》的初次刊發。馬克思、恩格斯致拉薩爾信的全文,則于1935年11月在中國初次面世,由易卓翻譯并頒發在左聯的機關刊物《文藝群眾》9第2期上。
“實際主義”一詞在中國的初次翻譯也被以為始自瞿秋白的《馬克斯,恩格斯和文學上的實際主義》一文。10瞿秋白的文章里有一個注釋:“實際主義Realism,中國歷來普通的譯做‘寫實主義’”11,是以被以為是將“寫實主義(realism)”改譯為“實際主義”的發端。不外筆者顛末考據發明,作聚會場地為一種文學思潮或許文學創作方式,“實際主義”的譯法至多在20世紀20年月就曾經先容到中國。好比自1924年1月,《小說世界》就開端連載憶秋生12翻譯的宮島新三郎所編《歐洲比來文藝思潮》13一書,書中就有對實際主義思潮和實際主義創作方式的追溯和界定,此中在第二節便提到了“實際主義”這一名詞的翻譯過程:“Realism這個名詞,狠有很多說明,就在歐美的說明者間聚會場地,都經常聚訟紛紜,無所適從,是以此刻要想尋一個最恰當的譯語,天然是找不出來。普通雖譯為寫實主義,或許實際主義,嚴厲說來,都不是確譯。就中寫實主義尤其將原辭意義的范圍,縮得太狹,此處由於一時既沒有確譯,只好暫用實際主義。”14可見,在japan(日本),Realism的譯法也是經過的事況了寫實主義—實際主義的過渡,中國的譯法顯明有著和japan(日本)的語源年夜致同步的佈景。關于寫實主義、天然主義、實際主義等詞在此之前的“聚訟紛紜”,本文暫且按下不表。單就瞿秋白自己來說,“實際主義”的說法在1932年他給陽翰笙《地泉》做的序文中也曾經提到。15本文有意梳理“實際主義”這一個詞語流轉的全部經過歷程。不外,“實際主義”的譯法雖算不上是瞿秋白開創,可是與之前絕對純真地作為一種文學思潮或創作方式的先容而言,在20世紀30年月紛紛復雜的汗青語境中,瞿秋白譯出的“實際主義”或因其顯明的實際針對性和激發的普遍會商而漸漸斷定上去,一向到“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呈現,它與中國反動實際的激蕩碰撞,更是激起了馬克思主義文藝實際中國化的新活氣。
二、“莎士比亞化”與實際主義的結盟
關于“莎士比亞化”和實際主義這兩個概念,瞿秋白在《馬克斯,恩格斯和文學上的實際主義》里面如許寫道:
馬克斯恩格斯已經和拉薩爾爭辯過文藝上的題目,他們說:不該當“塞勒化”,而應該“莎士比亞化”。這是什么意思呢?……把莎士比亞和塞勒對峙起來,這在馬克斯和恩格斯,是有準繩上的意義的。這就是激勵實際主義,而否決膚淺的浪漫主義——否決“客觀主義唯心論的文學”。
……
總之,馬克斯恩格斯的否決“塞勒化”和激勵“莎士比亞化”,是他們對于文學上的兩種創作方式的準繩上的看法。第一種是客觀主義的幻想化——極真個誤解客不雅的階層斗爭的經過歷程,這是馬克斯恩格斯所否決的。第二種是實際主義——裸露本錢主義成長的外部牴觸的,這就是馬克斯恩格斯所激勵的。16
在這里,瞿秋白將“莎士比亞化”與實際主義、“塞勒化”與客觀主義作為兩種對峙的創作方式來對待。他把“莎士比亞化”回納為“對于現實上的階層斗爭,寬大群眾的汗青斗爭的實際主義的描述”。這種斗爭不是席勒式的客觀的演說,而是真正提醒社會成長的動力和汗青的階層的沖突。而“馬克斯以為莎士比亞的創作方式里,就有這種實際主義的成份”。17瞿秋白寫作此文時,反動的浪漫諦克的創作因其口號標語式的對反動的客觀描述已遭批評。1932年瞿秋白給陽翰笙的《地泉》三部曲寫了序文,他援用了法捷耶夫用來批駁蘇俄文壇的“浪漫主義”偏向而作的《打垮席勒》一文:“普洛的進步前輩的藝術家不走浪漫諦克的道路,就是不把實際奧秘化,不幻想出什么好漢的特性來做‘時期精力的號筒’,不干那種使我們高貴化的‘詐騙’;而要走最透澈,最果斷,最無情的‘戳穿實際的一切各種假面具’的道路。”18這里面觸及的席勒“時期精力的號筒”“戳穿實際的一切各種的假面具”等結論也來自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對拉薩爾的“席勒式”創作方式的批駁。瞿秋白為《地泉》寫的序文和《馬克斯,恩格斯和文學上的實際主義》一文的頒發相差不外一年,當時中國右翼文壇正在苦苦尋覓一種可以或許真正客不雅描述中國反動實際的創作方式,由蘇聯傳進的“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式”在中國方興日盛,而“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標語在蘇聯曾經呼之欲出,可以說“莎士比亞化”的呈現在“實際主義”的意義上成為這兩個創作方式共享的實際兵器。
瞿秋白在《“實際”》的后記中說本身在“編譯”經過歷程中“難免略為牽涉到中國文學界的景象”19,《馬克斯,恩格斯和文學上的實際主義》固然提出了實際主義的概念,可是依然提出“要可以或許超出這種資產階層實際主義,而掌握住辯證法唯物論的方式”,“工人階層和資產階層之間的階層斗爭,比擬資產階層和貴族階層之間的斗爭起來,是站在更早的階段之上;辯證法唯物論的文學創作方式,也比擬資產階層實際主義的創作方式,要超出跨越一個階段。……我們還要加倍透澈的,加倍深入的清楚社會成長的外部牴觸,要成長辯證法唯物論的創作方式”。20此時在蘇聯,“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式”曾經因其將世界不雅同等于方式論的關門主義過錯而被否認。1932年4月《真諦報》頒發了《關于改組文學藝術集團》的決定,宣布閉幕“拉普”,同年5月,格隆斯基等批駁和撤消了“拉普”提出的“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式”,提出了新的“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標語,并把它作為一種新的創作方式斷定上去。在中國,最先先容“社會主義實際主義”新標語確當是1933年2月25日《藝術消息》第2期上林琪從japan(日本)《普洛文學》雜志上翻譯過去的《蘇俄文學的新標語》的報道。此后《國際逐日文選》上又揭載了華西里珂夫斯基和吉爾波丁著、兩篇落款為《關于社會主義的實際主義》的論文。1933年11月,周揚頒發了《關于“社會主義的實際主義與反動的浪漫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式”之否認》一文,正式離別了在國際文壇曩昔的一年才沸沸揚揚倡導的“唯物辯證法的創作伎倆”,轉而追求加倍合適中國實際的文學創作方式。
瞿秋白的文章和周揚的文章頒發時光相差7個月,從行文來看,瞿秋白似乎并未明白接受到蘇聯文壇對“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式”的否認和批評的信息。不外在這篇文章里,他力求用辯證法唯物論的創作方式往超克資產階層的實際主義,更深入地清楚社會牴觸,如許就在辯證法唯物論的創作方式與無產階層的實際主義創作之間做了銜接,因此也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際主義”有了某種暗合的性質。在先容蘇聯的“社會主義實際主義”時,周揚也不忘提示“這決不是說文學實際上的辯證法的唯物論可以擯棄”,相反,“為了要器具體的批駁往領導很多的作家,擯棄了‘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式’這個標語的批駁家,今后長短把本身的唯物辯證法加倍強化不成的”。21也就是說,無論是“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式”仍是“社會主義實際主義”,都應當保持辯證法的唯物論,并且都應當與中國實際做銜接。這至多可以證實,在“莎士比亞化”的引進方面,瞿秋白以及周揚并沒有簡略地在中國語境中重復這些闡述,而是在論述中依據中國的實際奧妙地加以置換,而這種置換就為新的論述政治翻開了能夠性。
那若何懂得這種銜接與置換?實際主義和“莎士比亞化”所發生的意義和能夠性在哪里?我們先看一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致拉薩爾的原信里是若何說的。稍作摘錄如下:
反動中的這些貴族代表……不該當象在你的腳本中那樣占往所有的留意力,農人和城市反動分子的代表(特殊是農人的代表)卻是應該組成非常主要的積極的佈景。如許,你就可以或許在更高得多的水平上用最樸實的情勢把最古代的思惟表示出來,可是此刻除宗教不受拘束以外,現實上,公民的分歧就是你的重要思惟。如許,你就得加倍莎士比亞化,而我以為,你的最年夜毛病就是席勒式地把小我釀成時期精力的純真的傳聲筒。22
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活潑性和豐盛性的完善的融會,大要只要在未來才幹到達,並且也許最基礎不是由德國人來到達的。無論若何,我以為這種融會恰是戲劇的將來。
……
我以為,我們不該該為了不雅念的工具而忘失落實際主義的工具,為了席勒而忘失落莎士比亞,依據我對戲劇的這種見解,先容那時的五顏六色的布衣社會,會供給完整分歧的資料使腳本活潑起來,會給在前臺扮演的貴族的公民活動供給一幅非常可貴的佈景,只要在這種情形下,才會使這個活動自己顯出原來的臉孔。……此外,我感到,由于您把農人活動放到了主要的位置,所以您在一個方面臨貴族的公民活動作了不對的的描述,同時也就疏忽了在濟金根命運中的真正喜劇的原因。23
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評論拉薩爾的腳本《弗蘭茨·馮·濟金根》時所做的有名結論。信中將“實際主義”這個術語應用于文藝範疇,這兩封信也被以為是馬克思、恩格斯最主要的實際主義文獻之一,其所提出的“莎士比亞化”“席勒式”,包含喜劇不雅念等都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實際的主要概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往懂得以上兩封信所流露出來的信息。起首,拉薩爾沒有看到寬大國民群眾才是汗青成長的真正動力,也沒有看到階層沖突的本質,而是過錯地把改革世界的義務放在一個不實在際的完善人物——封建貴族濟金根身上。其次,在描述濟金根等人的時辰,過于抽象和客觀,將人物當成圖解政治的標語和時期精力的傳聲筒,因此沒有塑造出有血肉的典範人物。最后,情節過于單一,缺少細節的真正的,馬克思、恩格斯提到了莎士比亞筆下“福斯泰夫式”的佈景,以為思惟的深度和汗青內在的事務需求和莎士比亞戲劇的“活潑性”和“豐盛性”相聯合。是以,一個幻想的“莎士比亞化”的實際主義文本,它至多需求包含以下幾個必須具備要素:國民性、典範性、思惟性和藝術性的聯合等。
“莎士比亞化”這一概念在蘇聯的反動斗爭時代有它特別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致拉薩爾的函件頒發之后,關于如何“莎士比亞化”地往寫,被組織進列寧的繼續文學遺產的唆使中:“當工人階層把握政權,正在扶植社會主義,當‘文明反動’取得了宏大的成長之時,我們應當積極完成繼續‘文學遺產’的義務。”24因此在蘇聯曾呈現了莎士比亞的回復潮,不只從頭出書莎士比亞的著作,還要在戲劇季中排練莎士比亞的劇目。這都跟蘇聯官方接收世界文學遺產的文明政策有關。中國年夜致共享了這一過程,對“莎士比亞化”的追蹤關心也是在蘇聯繼續文學遺產的氣氛中停止的。只不外分歧于蘇聯的是,在中國20世紀30年月的語境中,對“莎士比亞化”的會商是在尋覓可以或許領導中國那時反動文學的創作方式的焦炙中呈現的,“莎士比亞化”的實際主義創作方式剛好供給了如許一種能夠性。
茅盾在《莎士比亞與實際主義》中也先容了馬克思、恩格斯對莎士比亞的評價,并借馬克思、恩格斯的評價將莎士比亞的創作與實際主義聯絡接觸起來:“馬克司和恩格爾認為莎士比亞是巨大的實際主義者”,這也為那時和后來莎士比亞在中國的批駁定下了總基調。他同時轉述了蘇聯專家狄納莫夫(S.Dinamov)頒發于1933年3月11日《文藝消息》(莫斯科出書)12號上的《再多些莎士比亞主義》一文中對“莎士比亞化”的界定:“所謂蘇維埃作家的‘莎士比亞化’,就是要可以或許找出活的真正的的意象,以表示那正在停止中的成長和活動。所謂‘莎士比亞化’者,就是要立腳于本日,并由本日而發展到明日。所謂‘莎士比亞化’者,就是要升到古代思惟的極點,透澈清楚什么是迷信,什么是常識。文明,以及馬克司。恩格爾,列寧。斯年夜林的學說,然后思惟不會枯窘,然后作品的內在的事務將同時既明白而又繁復,就像活的說話那樣同時明快而又繁復。所謂‘莎士比亞化’者,就是做本身階層的勇烈的兵士,以藝術為兵器。所謂‘莎士比亞化’者,就是站在人生的頭陣,戰斗著,發明著,任務著,掙扎著。所謂‘莎士比亞化’者,就是找尋新的更無力的藝術創作的情勢,擯棄那‘炫奇斗巧’的充實的裝潢主義,發明出思惟與情勢兩俱完美的藝術品。”25茅盾文中提到的狄納莫夫也是蘇聯推進莎士比亞回復的一個重要人物,他組織了莎士比亞會商會,就莎士比亞的創作方式、階層性等睜開會商。26狄納莫夫在這里凸起了“莎士比亞化”的實際性、思惟性與藝術性以及成長不雅,這些特徵也暗合講座場地了那時中國反動斗爭的需求,是以被作為綱要來領導中國反動文學的創作也便有據可查。
1935年,魏猛克在其翻譯的狄納莫夫《進修沙士比亞》中說:“把汗青植根在人里面,把人裝進汗青里往的這種才能,采取典範、捉住特征,并且經由過程這一點來表示全世界的這種天賦底才能,恰是我們應當從沙士比亞進修的。……我們應當從沙士比亞進修那在運動、舉動、斗爭上往表示人的手腕。”27恩格斯把實際主義界說為描述“典範周遭的狀況中的典範人物”,莎士比亞也塑造了良多不朽的文學典範抽像,而真正的典範是樹立在對將來社會成長的紀律和遠景的懂得之上的,是以實際主義不是對實際的直接復制和模擬,而是一種有組織的選擇,是對實際的歸納綜合和成長。假如一個典範身上帶有一種廣泛的人類的特征和經歷,那么他就具有了一種實際主義的特質。是以,應當從莎士比亞進修的創作方式以及對莎士比亞的會商和接收是樹立在對一種幻想的無產階層文明發明的預期之中的,它不是一套成型的實際和結構,是以它看似與接收遺產的題目相干,實則是實際的再造。在這個活動的意義上,“莎士比亞化”和實際主義的創作方式也就具有了同構性。
三、“食料”仍是“余興”:莎士比亞與民眾
馬克思、恩格斯的信里提到的關于“莎士比亞化”的別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莎劇中對“五顏六色的布衣社會”的積極的描述,也就是對作為汗青成長的重要動力的國民民眾的提醒和刻畫,而拉薩爾的《濟金根》恰好是疏忽了寬大的國民民眾,而過錯地將封建貴族放在了汗青的前臺。關于群眾在莎劇中的腳色和感化,20世紀30年月初期文藝民眾化活動如火如荼時,也惹起了共識和會商,上面以魯迅和杜衡的爭辯為例。
1934年6月,杜衡在施蟄存主編的《文藝景致》創刊號上頒發了《莎劇凱撒傳里所表示的群眾》一文,他在文章中經由過程對莎士比亞的戲劇《凱撒傳》(今譯《裘力斯·凱撒》《尤里烏斯·凱撒》等)的剖析,得出了如下結論:
在很多處所,莎氏是永不忘卻把群眾表示為一個氣力的;不外,這氣力只是一種自覺的暴力。他們沒有感性,他們沒有明白的短長不雅念;他們底情感是完整被幾個鼓動家所把持著,所把持著。讀這個劇,我們在處處城市迫不得已地獲得一種群眾是老在被詐騙著的感到。天然,我們不克不及貿然地確定這是群眾藍本質,可是我們借使倘使說,這位巨大的劇作者是把群眾如許見解的,大要不會有什么過錯吧。這見解,我了解將使作者年夜年夜地獲罪于很多把群眾底感性和情感用另一種方法來估量的伴侶們。28
杜衡的這篇文章有很強的針對性。他在開首先是講:“在二十歲之前我已經同時讀了希勒爾底《匪徒》,和莎氏底《哈孟雷特》。……那位德國浪漫作家底龍精虎猛的描述已經激烈地安慰著我底情感;可是那位陰森而猶豫的甘麥王子倒是超出在我底懂得才能之上的。其實是,我細心地讀完之后還只是一片茫茫然的感到”29。很顯明,杜衡此文的發端也來自那時莎士比亞熱的語境,并且他了解本身所總結出來的莎士比亞對群眾的見解將“年夜年夜地獲罪于很多把群眾底感性和情感用另一種方法來估量的伴侶們”,這實在也恰是他對“莎士比亞化”以及那時蘇聯風行的莎士比亞熱的一種反撥。無獨佔偶,同年9月,施蟄存也頒發《我與白話文》一文,重要批駁了蘇聯的“文學遺產”政策,以為是為了“文飾以前的笨拙的錯誤”而發明出來的新名詞,并且拿蘇聯對于莎士比亞的立場來舉例闡明:“蘇俄最後是‘打垮莎士比亞’,后來是‘改編莎士比亞’,此刻呢,不是要在戲劇季中‘排練底本莎士比亞’了嗎?……這種以政治方策應用之于文學的丑態,豈不令人齒冷”30。杜衡誇大莎劇對群眾的自覺、在理性的刻畫,劍指右翼文藝民眾化活動中倚嚴重眾的“主體性”的一派,施蟄存則以藝術的永恒價值為由表達對這種“將政治方策應用于文學”的做法的不滿,兩人共享的是異樣的汗青情境。
魯迅很快就對杜衡、施蟄存的論調做出了反映,他起首提到莎士比亞在中國被提起的汗青:從嚴復開端,到本年(1934)又有些“‘莎士比亞’‘莎士比亞’起來”的狀態,并于1934年9月20日、30日,10月1日短時光內連寫《“莎士比亞”》31《又是“莎士比亞”》《以眼還眼》三篇文章停止回應。在《又是“莎士比亞”》中他說:
“發思古之幽情”,往往為了此刻。這一比,我就懷疑羅馬生怕也曾有過有感性,有明白的短長不雅念,情感并不被幾個鼓動家所把持,所把持的群眾,可是被遣散,被壓抑,被殺害了。32
這是針對杜衡文章中所說的群眾是“自覺的暴力”“沒有感性”“沒有明白的短長不雅念”的說法而來。在這篇文章中魯迅不只指出杜衡將《凱撒傳》“看成政論看”其實是辯駁了本身的“文藝與政治有關的高論”,也指出了杜衡所說的“這使我們想起在近幾年來的各次政變中所時常看到的,‘雞來迎雞,狗來迎狗’式的慶賀會,提燈會,市平易近們拖兒帶女地趕著熱烈,游行,喊標語的那些可痛心的情況”,33其實是有所取舍。兩邊爭辯的核心是《凱撒傳》最后的名排場,群眾在凱撒、勃魯都斯、安東尼之間的轉圜直接影響告終局的走向,杜衡看到了群眾的氣力,可是將重點放在對群眾自覺性和在理性的指責上。針對這種說法,魯迅也援用了一位仇恨十月反動,逃進法國的顯斯妥夫(Lev Shestov)師長教師的看法:
“在《攸里烏斯·凱撒》中運動的人,以上之外,還有一個。那是復合底人物。那即是國民,或說‘群眾’。莎士比亞之被稱為寫實家,并不是有意義的。無論在那一點,他決不奉承群眾,做出凡俗的性情來。他們輕浮,胡亂,殘暴。明天跟在彭貝的戰車之后,今天喊著凱撒之名,但過了幾天,卻被他的叛徒勃魯都斯的辯才所惑,其次又同意安東尼的進犯,請求著適才的紅人勃魯都斯的頭了。人往往氣憤著群眾之不成靠。但實在,豈不是正有實用著‘以眼還眼,以眼還眼’的古來的公理的法例的事在這里嗎?劈開底來看,群眾原是藐視著彭貝,凱撒,安東尼,辛那之輩的,他們那一面,也藐視著群眾。明天凱撒握著權利,凱撒萬歲。今天輪到安東尼了,那就跟在他后面罷。只需他們給飯吃,給戲看,就好。他們的功勞之類,是用不著想到的。他們那一面也很清楚,施與些像個王者的寬容,借此給本身收得酬報。在擁堵著這些儘是虛榮心的人們的連串里,間或攙雜著勃魯都斯那樣的廉直之士,是現實。但是誰有從山積的沙中,找出一粒珠子來的閑功夫呢?群眾,是好漢的年夜炮的食料,而好漢,從群眾看來,不外是余興。在其間,公理就占了成功,而幕也垂上去了。”(《莎士比亞[劇]中的倫理的題目》)34
異樣是對莎劇《凱撒傳》中最后名排場的描述,異樣都留意到了群眾作為“有形的主腦”是終局的“極年夜的轉換底要害”,35可是見解卻完整分歧。杜衡由此揣度出的是群眾的自覺和在理性,是“雞來迎雞,狗來迎狗”的無腦看客,而魯迅援用顯斯妥夫的不雅點推導出的是“群眾,是好漢的年夜炮的食料,而好漢,從群眾看來,不外是余興”。這中心的要點天然是群眾能否有主體性選擇的題目。魯迅雖沒有奉顯斯妥夫的不雅點為圭臬,從而以此證實群眾的感性和對的,可是他卻提示我們留意所謂好漢和群眾的關系究竟是單向度的仍是雙向選擇的。假如以好漢為主腦,那天然群眾就是有意義的看客,而假如將群眾看作有積極意義的,那他就不再只是好漢的佈景資料,而是也可以作為掌控汗青舞臺的配角。也就是說,群眾的實質不是固定的,而是需求用成長的目光,在詳細的汗青情境中往熟悉群眾的氣力。就莎士比亞自己來說,他對布衣的立場也不是單一的,那時對莎士比亞頗有研討的梁實秋針對莎劇中這種對布衣的見解也有如許的說法:“時興的左傾的批駁家愛好摭引《凱撒年夜將》及《考里歐蘭奴斯》劇中貴族對于布衣所發之輕浮言詞為莎士比亞藐視布衣的證據,從而判斷莎士比亞是擁戴資產階層的。這是不公平的。假設我們也剿襲這種推論方式,我們便很不難的從作品里檢出不少的對于布衣表同情的話語。……莎士比亞在戲里有時是嘲弄了布衣,但是有時辰也嘲弄了貴族。”36固然是從反向提出題目,但這也剛好表示了莎劇的實際主義特質,即巨大實際主義的作品可以或許惹起年夜範圍的連續的共識和影響,就是由於人們可以從分歧的角度進進這些作品。人物抽像描繪的活潑性、豐盛性,對于人類生涯永恒的經典的捕獲,使那些典範,那些值得尊重的和應家教被憎恨的人和事在國民中心發生共識,從而與國民的生涯樹立一種佈滿活氣的聯絡接觸。民眾因此可以或許在提高偏向的語境中連續向前成長,這可以說是實際主義文學的巨大任務。
四、“實際的葛藤”:“莎士比亞化”作為一種創作方式
20世紀30年月呈現的莎士比亞熱是在蘇聯倡導繼續文學遺產的潮水中逐步構成的。那時蘇聯的學院出書所(Academia Publisher)以收拾曩昔文學遺產為它的特別義務。1933年出書文學名著70種,1932年曾出書有100種,1934年估計要出130種,涵蓋從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及近代的世界文學作品,如但丁、莎士比亞等,也包含西方古印度等的作品。37除了出書相干著作之外,若何進修莎士比亞以及如何界定莎士比亞的階層性等題目,在蘇聯激發過連續爭辯。羅西珂夫寫的《關于莎士比亞研討的論爭》中記載了這一經過歷程。此中關于莎士比亞的階層性有幾派不雅點,如弗理契所說“莎士比亞乃是一封建貴族的代辯者”,可是A·斯密爾諾夫卻清楚地把莎士比亞推為布爾喬亞的百分之百的代辯者。狄納莫夫和奴西諾夫否決這兩種極端論,以為莎士比亞是逐步在本錢主義化著的新興貴族的短長的表示者。另一代表人物,李夫西滋則不滿足莎士比亞題目的這種處理,否決從俗氣的社會學意義上界定莎士比亞的階層性。他以為馬克思主義的批駁不該止于對莎士比亞的階層性的決議:“卡爾主義的批駁家,有把所與的作家的位置與這個作家的時期聯繫關係起往來來往決議,並且說明這個作家對于古代的意義的任務……假如所與的藝術家是個實際主義者,這實際主義詳細地表示在什么里面,在最普通的意味(例如研討藝術家與同時期的風習的意味)上,以及在特別的意味——輔助我們的作家批評地攝取遺產的意味上,即輔助處理社會主義的實際主義的題目的意味上,從這個實際主義可以學到什么呢,——卡爾主義的批駁家,是有說明的任務的。”38也就是說,繼續莎士比亞的文學遺產不該只追蹤關心他的階層性,而是需求在他的描述方式與他描述的時期的關系高低功夫,需求說明他在“普通的意味”和“特別的意味”上為我們供給了如何的實際的資本。在這里,蘇聯關于文學遺產的爭辯是和“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會商一并停止的,因此作為實際的遺產的再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一個主要命題。
若何繼續莎士比亞的文學遺產這一題目,在中國也激發了年夜面積的會商。據孟式鈞援用胡風頒發在《文學》三月號《藹理斯的時期及其它》中的說法:“那時的看法是分紅兩種的。一種認為文學遺產是‘某一類報酬了文飾以前的笨拙的錯誤起見’罷了。另一種是說,‘所謂接收文學遺產,那意義只是指的情勢方面’”。胡風不認同這兩種說法,而是以為“我們從巨大的古典藝術家莎士比亞進修確當不是成形了的‘情勢方面’……而是他底描述人物發明人物的方式。”孟式鈞又辯駁了胡風的不雅點,在他看來,胡風所謂的熟悉方式的題目,回根結底仍是思惟方式的題目。是以他提出:“所謂接收文學遺產既不是單進修古典藝術家的情勢,也不是單進修古典藝術家的熟悉方式,而是要進修他們的藝術的創作方式。由於藝術的創作方式是藝術底地反應實際的準繩,法例,曩昔的全人類的文學史所積儲上去的最提高的藝術底地反應實際的法例,在此刻的我們,長短用來看成藝術發明之方式的指針不成的。這即是我們接收文學遺產的實質的意義。”39也就是說,繼續文學遺產不是單指情勢,也不是單指思惟內在的事務,而是一種總體性的創作方式的題目。關于創作方式的概念,用辛人的話說就是:“在創作方式這個概念里,是包含著實際的熟悉和藝術的表示這兩個同一在一路的要素的;由於這是藝術家把什么工具如何地表現為作品的詳細的經過歷程,在這一經過歷程里,藝術家必需經由過程對于實際的察看、比擬、研討表示的階段。”40是以所謂實際主義的創作方式是反應客不雅實際的法例的,它并不是一種“先驗的”公式。作家只要在實際生涯的深入的實行中,才幹取得實際主義的創作方式之詳細的意義。是以,作為一種創作方式的“莎士比亞化”必定包括了實行和審美方面的雙重的位置。莎士比亞表示了阿誰時期中的人物和實際斗爭,又由於這些豐盛、深入、詳細的人物抽像而取得了它的巨大的實際主義的藝術價值,并且他可以或許站在舊的封建社會的基地里,客不雅地展現出新的成長景象,這是實際主義的完成,是莎士比亞的另一巨大的處所。是以,如許的實際主義就不單是為文學而存在的,它同時是一個政治的、哲學的、實行的課題。
既然了解了從實際的熟悉到藝術的表示這一個創作的現實經過歷程叫作創作方式,那么為了清楚創作的實質,便不克不及不再來說一說世界不雅和創作方式的關系題目。前文也有所觸及,“莎士比亞化”在中國方才落戶確當時,恰是“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式”方興日盛之時。而“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式”在此后遭到批評和否認的一個來由就是特殊誇大世界不雅對于創作方式的安排感化,甚至不吝用世界不雅代替方式論,由此藝術創作釀成了離開實際的思辨經過歷程。孟式鈞在談到拉薩爾的喜劇時指出,拉薩爾以為“在發生xx41的力和靈感的思辨的理念和有著功利性的無限的明智之間,仿佛存在著一種不成解的牴觸”。如許的牴觸在拉薩爾看來是存在于曩昔及將來的反動中的反復著的“葛藤”42,而喜劇沒有“葛藤”便無從成立。不外他也說:
這里所說的葛藤。我們不克不及懂得的像拉薩爾所情勢底地設定的那種靈感和功利性的葛藤,而應當懂得為每一剎時的實際的階層的葛藤。這種實際的葛藤,由于實際的成長的符合法規則性的規則,是有必定的趨勢于衰敗的一面,有必定的趨勢于成功的一面。衰敗的不消說,當然是喜劇,但是成功的一面,在未獲得完整的成功以前……依然是有“喜劇出生”的能夠。43
由于拉薩爾的對德國農人戰鬥的描述沒有捉住“這個葛藤的實際的法例”,“便不克不及將衰敗的部門在其階層的天性上描述出來,將進步的要素放在主要的位置上,將人物都弄成了不受拘束的,思惟不以本身的舉動來表示,而只以會話來講述的各類不雅念的模子”。44因此是這個喜劇的描述是掉敗了。而對一個真正的實際主義作家來說,必需要對實際作深入的研討、熟悉,并且在對實際作實行的研討的基本上,既成的世界不雅也許會逐步減弱,甚至潰散,或許走向背面,這也正是實際主義的魅力地點。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論及巴爾扎克的世界不雅和創作的關系時曾說:“巴爾扎克就不得不違背本身的階層同情和政治成見;他看到了貳心愛的貴族們消亡的必定性,從而把他們描述成不配有更好命運的人;他在那時獨一能找到將來的真正的人的處所看到了如許的人,——這一切我以為是實際主義的最巨大成功之一,是老巴爾扎克最嚴重的特色之一。”45恩格斯的話無力地駁倒了世界不雅和創作題目上的俗氣社會學不雅,即把世界不雅和創作方式簡略地混淆,把文藝作品簡略地當作圖解、歸納作門第界不雅的東西的見解。世界不雅和創作方式不克不及割裂,也不該完整同等,“實際主義不單是實際之真正的的描述的方式,並且也是領我們到達對的的世界不雅往的一個途徑”46。就是說,實際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方式,應是開放的、成長的,是充足介入、掌握實際的,是活生生的、富有戰斗力的文學。
余論
安敏成在《實際主義的限制:反動時期的中國小說》一書中提到中國人對實際主義的偏心,“部門由于它對中國社會中‘他人’的追蹤關心,在汗青上這些‘他人’被褫奪了講話的權利。將這個被疏忽的群體歸入到嚴厲文學的視野里,在某種意義上,對于轉變中國的社會構造是非常主要的。”他留意到了中國的實際主義創作中所包括的布衣原因和實際變更的訴求,但同時也表現“這一新的不雅審也要冒作家對與他的對象——可見的但又是緘默的‘他人’——分別的風險”,47他因此尤其對20世紀30年月寫作者的“我們”和對象“他們”之間的關系能否可以或許有用表達表現出了擔心,但是這也恰是30年月的那些文藝活動,好比文藝民眾化活動、包含本文會商的“莎士比亞化”等題目特殊要提問的,即“我們”和“他們”之間是無法超越的鴻溝,仍是盡力要在實際斗爭中彼此融為一體的?這是實際主義的限制,仍是對實際和文學關系認知的限制?也許我們也可以從本文關于“莎士比亞化”的引進以及實際和實際主義的會商中獲得部門答覆。
“莎士比亞化”在20世紀30年月的譯介中衍生出來的一系列關于實際主義創作方式的題目、民眾的題目、文學遺產的題目等都與中國那時的實際親密相干。這些話題所激發出來的對一種幻想的實際主義的創作方式的號召,不單是出于一種內涵的美學請求,更是文學的變更和更遼闊的實際政治的變更的產品。是以,所謂的“莎士比亞化”,假如只是懂得為復制莎士比亞或其他那些實際主義作家的作風,那就不再是實際主義的。也就是說,一個作品是不是實際主義的,不是取決于是不是像莎士比亞或許其他實際主義作家的作品,不是和刻畫的方式自己往對照,而是要將作品中描述的生涯和實際生涯自己往銜接。所謂的“莎士比亞化”不是要把創作方式固定在一種現成的形式上,而是要翻開實際的維度,深刻實際的泥土,介入實際,再造實際。
[本文系國度社科基金嚴重課題“中西比擬視野下中華平易近族同一性的汗青邏輯與文明內在研討”(編號:24&ZD193)的階段性結果]
注釋:
1 如李偉昉的《梁實秋莎評的人道論特征及其意義》(《本國文學研討》2011年第2期)、張薇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莎評的成長軌跡》[《華東師范年夜學學報(哲學社會迷信版)》2017年第3期],等等。
2 如陳眾議的《“莎士比亞化”——馬克思主義文藝不雅芻議(二)》(《本國文學靜態研討》2017年第2期)、何輝斌的《國人對“莎士比亞化”和“席勒式”的誤讀與建構》(《文明藝術研討》2016年第2期),等等。
3 瞿秋白去世以后,1936年由魯迅更名《海上述林》出書。
4 靜華(瞿秋白):《馬克斯,恩格斯和文學上的實際主義》,《古代》第2卷第6期,1933年4月。
5 拜見楊慧:《“實際”的出生——再論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文學實際的譯介》,《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08年第3期。
6 有學者將更晚一私密空間些的味茗(茅盾)的《莎士比亞與實際主義》[《文史(北平)》第1卷第3期,1934年8月20日]作為中國先容馬克思主義莎評的第一人,也是誤讀,如李偉昉的《梁實秋莎評的人道論特征及其意義》、張薇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莎評的成長軌跡》,等等。
7 編者錄:《馬克斯與莎士比亞》,《河北平易近國日報周刊》第14期,1929年3月20日。
8 胡秋原:《揮霍的論爭——對于批評者的若干辯論》,《古代》第2卷第2期,1932年12月。
9 拜見陳子善、王自立:《“左聯”后期的主要機關刊物——〈文藝群眾〉》,《魯迅研討文叢》第2輯,湖南國民出書社1980年版。
10 這是一個廣泛性說法,好比楊慧的《“實際”的出生——再論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文學實際的譯介》、潘天成的《從馬克思主義的外部到實際主義文藝實際的話語組成——基于對“實際”概念的剖析》(《中國文藝評論》2024年第5期),等等。
11 靜華(瞿秋白):《馬克斯,恩格斯和文學上的實際主義》。
12 張伯符“即后來在中華書局譯文學書的張夢麟,也就是商務出《歐洲比來文藝思潮》的憶秋生”,拜見趙景深:《文人剪影 文人印象》,山西出書傳媒團體 · 三晉出書社2015年版,第130頁。
13 1923年7月宮島新三郎所編《歐洲比來文藝思潮》由東京的年齡社出書刊行。《小說世界》從1924年第5卷第4期起開端先容,一向連載到1924年第7卷第4期,并于同年匯印成書,支出商務印書館的“小說世界叢刊”出書。宮島該書后來又有高超的譯本(1931)。
14 憶秋生譯:《歐洲比來文藝思潮》,《小說世界》第6卷第1期,1924年4月4日。
15 易嘉(瞿秋白):《反動的浪漫諦克》,華漢:《地泉》,湖風書局1932年版,“序文”第1—7頁。
16 靜華(瞿秋白):《馬克斯,恩格斯和文學上的實際主義》。
17 同上。
18 易嘉(瞿秋白):《反動的浪漫諦克》,華漢:《地泉》,“序文”第1頁。
19 瞿秋白:《后記》,魯迅編:《海上述林》,瞿秋白譯,四川國民出書社1983年版,第217頁。
20 靜華(瞿秋白):《馬克斯,恩格斯和文學上的實際主義》。
21 周起應:《關于“社會主義的實際主義與反動的浪漫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式”之否認》,《古代》第4卷第1期,1933年11月。
22 馬克思:《致斐迪南 · 拉薩爾》(1859年4月19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9卷,國民出書社1972年版,第573—574頁。
23 恩格斯:《致斐迪南 · 拉薩爾》(1859年5月18日),同上書,第583—585頁。
24 《文學遺產》(蘇聯)“編者媒介”,1931年總第1期。轉引自楊慧:《“實際”的出生——再論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文學實際的譯介》。
25 味茗(茅盾):《莎士比亞與實際主義》。
26 羅西珂夫:《關于莎士比亞研討的論爭》,林淙譯,《中華月報》第5卷第5期,1937年5月1日。
27 S.狄納莫夫:《進修沙士比亞》,魏猛克譯,《譯文》第2卷第5號,1935年7月16日。
28 杜衡:《莎劇凱撒傳里所表示的群眾》,《文藝景致》創刊號,1934年6月1日。
29 同上。
30 施蟄存:《我與白話文》,《古代》第5卷第5期,1934年9月1日。
31 《“莎士比亞”》一文,重要是針對施蟄存所說的蘇俄對莎士比亞的立場是“以政治方策應用之于文學的丑態,豈不令人齒冷!”所表現出來的文學態度而來。他的《又見“莎士比亞”》也是由此承接而來。拜見魯迅:《“莎士比亞”》,《魯迅選集》第5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版,第588頁。
32 魯迅:《又是“莎士比亞”》,同上書,第601頁。
33 杜衡:《莎劇凱撒傳里所表示的群眾》。
34 魯迅:《“以眼還眼”》,《魯迅選集》第6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版,第126—127頁。
35 杜衡:《莎劇凱撒傳里所表示的群眾》。
36 梁實秋:《莎士比亞的階層性》,《不受拘束評論》第9期,1936年1月17日。
37 拜見石聰:《蘇聯關于文學遺產的收拾》,《時勢類編》第3卷第4期,1935年2月25日。
38 羅西珂夫:《關于莎士比亞研討的論爭》。
39 孟式鈞:《關于文學遺產》,《雜文》第1期,1935年5月15日。
40 辛人:《從創作方式講起》,《雜文》第2期,1935年7月15日。
41 原文這般,從高低文揣度,“xx”疑為“反動”二字。
42 日語詞,是糾葛、牴觸的意思。孟式鈞等頒發文章的《質文》是中國右翼作家同盟東京分盟在japan(日本)開辦的刊物,最後原名《雜文》,后被japan(日本)政府查禁,更名《質文》持續出書。
43 孟式鈞:《再莎士比亞底寫(二)——拉薩爾的方式》,《質文》第4期,1935年12月15日。
44 同上。
45 恩格斯:《致瑪 · 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7卷,國民出書社1971年版,第42頁。
46 孟式鈞:《實際主義的基本》,《雜文》第2期,1935年7月15日。
47 安敏成:《實際主義的限制:反動時期的中國小說》,姜濤譯,江蘇國民出書社2001年版,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