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1對1教學年8月至1948年3月,汪曾祺在上海渡過了一年零七個月,此中一年零六個月(8月除外)由文學界先輩李健吾先容,在私立致遠中學教書。
李健吾門生高宗靖于1941年捐資盤下“育華中學”,在此基本上開辦私立致遠中學。新黌舍就設在育華中學原校址。1945年抗克服利后,也是經由過程李健吾的關系,該校一度聘任上海市教導局局長顧毓琇做董事長。麻省理工學院電工專門研究博士顧毓琇早年是文學研討會會員,清華年夜學文學社戲劇組主席,用筆名顧一樵先后創作過多部話劇,在中國古代話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顧并非與李健吾交好,遂愛屋及烏,對其瑜伽教室先生的私立中學也有所呵護,高宗靖自己具有持久講授和辦學經歷,也是上世紀三四十年月上海話劇界頗有名譽的演員(藝名“夏風”)。教導和話劇雙棲,是顧毓琇、李健吾、高宗靖的共通之處。
高宗靖(1915—2007)籍貫湖北麻城,1934年結業于上海市立敬業中學高中部通俗科,旋即考上暨南年夜學。1938年結業于暨南年夜學汗青地輿系。學汗青地輿的高宗靖對李健吾畢生執門生禮甚恭,重要由於他對古代話聚會場地劇藝術的耐久愛好。
汪曾祺1947年5月6日完成的《短篇小說的實質》開頭,交接該文寫于“上海市中間區聽水齋”。所謂“聽水齋”,就是他在致遠的宿舍。1983年夏汪曾祺創作的獨一回想這段上海教墨客活的短篇《禮拜天》,具體闡明了“聽水齋”雅號的由來。
乃至遠中學為原型的“這所黌舍”一共才兩幢樓,進門一幢兩層樓房是“講授樓”,后面一座三層樓房,上兩層校長住家,“底層有兩間不見天日的斗室間,是沒有家的獨身教員的宿舍”——“這兩個房間暗中而濕潤,白日也得開燈。我臨分開上海時,打行李,發明墊在小鐵床上的席子的後背竟長了一寸多長的白毛!房間後面有一個狹窄的庭院,后樓的二三層和隔鄰人家樓上隨時會把用過的水從地面潑在庭院里,嘩啦一聲,觸目驚心。我是以給這兩間屋起了一個室名:聽水齋。”
“這兩間屋”有五位住客(三位教員、兩位熟習校長的校外借住者)。片子演員“赫連都”(原型中叔皇)借住該校(能夠也兼講座場地數學課),跟體育教員“謝霈”、教一年級算術的“李維廉”三人住一間,“我和一個在《年夜晚報》當日班編纂的姓江的老兄住另一間”(此君也是校外借住者)。借使倘使這段描述失實,汪曾祺頂多只能算“聽水齋”五分之一齋主。
汪曾祺到上海不久結識的青年文友黃裳的回想跟《禮拜天》有關細節基礎吻合,“房內只要鐵床兩只,床底鐵條下陷,難怪永玉借宿時有小兒墮入窩內之感。一桌一燈,就是曾祺起坐之處。”既云“鐵床兩只”,闡明這間房子住了兩人,“一桌一燈”回兩人共用。好在同屋并非該校教員,且做著日班編纂,晝伏夜出,早晨“一桌一燈”回汪曾祺獨用的概率更年夜一些。
除了“聽水齋”,汪曾祺在致遠中學還有一處居住之所,就是“‘講授樓’對面的鐵皮木棚”。他日常平凡在那里“修改先生的作文,寫小說,直到深夜。我很愛好這間棚子,由於只要我一小我。除了我,誰也不來。下雨天,雨點落在鐵皮頂上,乒乒乓乓,很難聽。聽著雨聲,我往往會想起一些很遠遠的舊事。可是我又很明白地了解:我此刻在上海。”比擬起居之所“聽水齋”,汪曾祺更愛好這間“鐵皮木棚”。他在上海時代很多作品都寫于此處。
“汪迷”們一度不易辨別“聽水齋”畢竟特指那兩間門前小庭院常常被人家地面潑水的教員宿舍,仍是夜晚為汪曾祺所獨占、下雨天也能聽到雨點“乒乒乓乓”落在屋頂的這間“鐵皮木棚”。黃裳的回想也分不清畢聚會場地竟哪個是“聽水齋”,索性將二者混雜起來。假如“聽水齋”也指這間“鐵皮木棚”,汪曾祺就是名副實在的獨一主人了。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太子太傅陳寶琛罷官鄉居,在福州鼓山涌泉寺旁建築“聽水齋”,聽說形似石船,高低兩層,可聽流水潺潺。陳氏自述“年未四十作滄趣、聽水二齋以娛親”,但并非只為“娛親”,他也自號聽水居士、聽水白叟,以“聽水齋”為題寫過不少詩。汪曾祺以“聽水齋”作為他在致遠中學居所的雅號,雖是自嘲,卻也不掉為苦中作樂的一種諧趣。
因“拙于經費”,汪曾祺來滬之前致遠中學已撤消高中部,1948年頭春汪曾祺離滬之后才恢復。1956年致遠高中部并進番禺中學,中學本部則從福煦路(今延安中路)成都北路口遷至與江蘇路接壤的西嶽路1164號。1960年致遠中學改為長寧區財貿中學。1962年財貿中學開辦,仍復名致遠。1965年致遠遷出西嶽路校區,拆并到法華路329弄43號新建的法華中學(一個月后更名長新中學)。黌舍改來改往,高宗靖一向擔負校長,直至1975年退休。2000年長新中學與復旦中學初中部合并為上海市復旦中學長新分校,2003年改名為上海市復旦低級中學。2007年高宗靖去世,訃告即由復旦低級中學發布。
從1941年創建到1965年拆并,致遠中學走完了二十四年的汗青。汪曾祺1946年秋至1948年春在致遠的長久駐留無疑是這所私立黌舍汗青上值得年夜書特書的一筆,而在致遠中學“聽水齋”住過的一年零六個月也給汪曾祺小我性命帶來不成疏忽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