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有四年夜“厄”:水、火、兵、蟲,此中尤以“兵厄”為害最年夜,《四庫全書》就是“兵厄”的受益者。
這部世界上最年夜的手抄叢書,全書約8億字,每個字都帶著儒生的體溫。由於太可貴,怕出不測,乾隆時代共抄7部,分頭躲進南北7座皇家躲書閣。不想,才到清末,《四庫全書》就只剩“三部半”了。這“三部半”在抗戰中險象環生,現在書與閣同在一城的,僅剩文瀾閣本。
“半部”文瀾閣本,坎坷最多,從晚清起,就歷經烽火、遷移、補抄,而回溯其最觸目驚心的篇章——抗日西遷,更是一部由文人志士與通俗大眾配合書寫的“文脈長征”。
1909年拍攝的文瀾閣外部,《四庫全書》和書櫃都在。
從左至右,丁丙、錢恂、張宗祥
本日文瀾閣
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圖
四庫七閣,碩果僅存
1938年2月22日,一輛軍車從上海奔馳杭州。車上,是日軍“占領地域文明接受委員會”派出的9名“文明人”,他們的義務只要一個:把文瀾閣《四庫全書》帶回japan(日本)。
japan(日本)人覬覦《四庫全書》多年,“1905年3月10日(日俄戰鬥時代),我軍占領奉天(即沈陽)時,我國粹術界起首對準寄存在奉天故宮的《四庫全書》以及浩繁的殿版冊本,并提議搬運到我國。”這句話出自japan(日本)人水野梅曉在1935年所寫的《明治年夜帝和奉地理化的維護》,可見他們早就惦念著,要竊取這部書。
鬧得最沸沸揚揚的,要算溥儀“敗家”,差點把奉地理溯閣本賣給japan(日本)人的“黑汗青”。
1922年3月26日,上海《時勢新報》和北京各報刊登了如許一則新聞:清室預備將奉天《四庫全書》以120萬元的價錢出售,japan(日本)表現無論若何必定要將《四庫全書》買得手。隨后,兩方職員停止了機密交涉洽商。
乾隆帝若地下有知,必定年夜受安慰。作為一位有“武功”大志的天子,乾隆帝對《四庫全書》視若至寶。昔時他金口一開,搞亂世修典。作為主編,紀曉嵐帶著3800多位儒生,睜開了一場前無前人后無來者的巨大工程。這部書耗時13年,共收書3461種、79309卷、36381冊,基礎囊括了中國一切古書,故稱全書。
為躲“書厄”,乾隆帝把這部約8億字的叢書謄抄了7個版本,分躲于南北7座躲書閣。“北四閣”為北京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沈陽故宮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都是皇家禁地。其余三部加入我的最愛在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也就是“南三閣”。
據史料記錄,文瀾閣是“四庫七閣”中獨一向大眾開放的。江南的文人學子可進內閱看,在打點手續后,還可以把書借出抄寫,可謂開世界公共藏書樓之先河。
不外,亂世轉眼即逝,鴉片戰鬥距乾隆往世只要41年。1860年,圓明園付之一炬,文源閣書也灰飛煙滅。“南三閣”在承平天堂活動中三軍覆沒,只要文瀾閣里挽救出一些書,算是“半部”。
到平易近國《四庫全書》僅剩“三部半”。為防意外,1914年,平易近國當局把奉地理溯閣本運來京師,暫存于故宮保和殿內。存在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本,則劃撥給北平藏書樓。
可謂中漢文脈的一部書,為什么要拿出來平沽呢?
本來,“小朝廷”此時正在準備遜帝溥儀的婚禮,對比同治婚禮的排場,即使一切從簡,也需求50多萬元,可平易近國當局只批准撥款10萬元。為了保持“帝王”莊嚴,他們將眼光盯上了紫禁城里的寶物。
清室傳聞,japan(日本)由於法國買到了一部門落進朝鮮之手的《四庫全書》,而覺得非常愛慕,便自動往與japan(日本)駐京公使署聯繫,請他們購置暫存在保和殿內的文溯閣本。
溥儀登報拍賣“家產”不止一次,但此次,中國常識界忍辱負重。北京年夜學傳授沈兼士、馬衡等七人頒發講明,《四庫全書》及宮中所躲一切圖書古物,都是國度公產,并非愛新覺羅一家的私產,假如賣給本國人,不單是毀棄國寶,更是公民的羞辱。他們激烈請求當局敏捷派人查明此事,并將庫書從保和殿內轉移至其他恰當的部分,妥當保管。
此次,japan(日本)人沒能將《四庫全書》買得手。1925年,手握兵權的張學良親身出頭具名交涉,才使文溯閣本回回奉天。
6年后,“九一八”事情迸發,西南失守。時任“奉天市長”的土肥原賢二,在事情產生后僅一個禮拜,就收回通知佈告,令日軍將文溯閣本掠走、封存。此后,中國粹界廣泛以為,文溯閣本已被運往japan(日本)。
華北不平安,深躲年夜內的文淵閣本,不得不以影印為名南下避險。專室擺設的文津閣本是北平市平易近的定心丸,等閒不克不及動。它和杭州的文瀾閣本,一南一北,對外開放,使北平藏書樓和浙江藏書樓(簡稱浙圖)成了學術重鎮。
1937年,北平失守,文津閣本情形不明,文淵閣本也在東躲西躲中,命運難料。文瀾閣本一時光成了“四庫七閣”中的“獨苗”,愈發可貴。
防禦江浙前,日軍特意樹立了“中支(華中)占領地域圖書文獻接受委員會”,以“滿鐵上海firm ”“東亞同文書院”“上海天然迷信研討所”等機構的成員為骨干,概況上都是文明人、中國通,實在就是圖書悍賊。“南三閣”中僅存的文瀾閣本,天然被他們視為囊中之物。
但是,這9人小分隊在猖狂掃蕩了文瀾閣、浙江省扶植廳、西湖博物館等26個機構單元后,卻“遺憾地”一無所得。后來,日軍探聽到書已轉移到富陽山區,又磨刀霍霍地殺到了富陽漁山。
富陽漁山趙坤良舊宅,作為文瀾閣本遷出杭州后的首個落腳點,曾躲書3個月之久。趙坤良的后人在采訪中說起鬼子進村的情況:“1940年日寇為逼出國寶著落,放火燒了我家新宅,那時衡宇都講座場地燒完了。”
他把一把小凳子翻過去,後背是趙坤良親筆:“平易近國二十九年敵寇流竄本鄉,新房被焚,此凳因借石馬村小學,由幸得保留”。這段文字穿越至今,既是日寇侵犯的罪證,更是護書人無悔的時令。
趙家新宅燒光了,但躲書的老宅卻躲過此劫,今已成為文瀾閣書西遷的首站留念館。實在,在日軍趕到富陽時,早有人棋快一招,把書轉走了。這些書后來又輾轉浙、贛、湘、黔、川五省,一次次逃過危機,抗克服利后才運回杭州,往復過程達5000多公里。
此次鎩羽而回,被japan(日本)學者松木剛寫進《搶奪了的文明——戰鬥和圖書》一書。他有所不知的是,與日軍周旋的,不是部隊,不是當局,而是一群勢單力薄的墨客。
“前丁后陳,并垂不朽”
掌管此次搶運的,是時任浙圖館長的陳訓慈。
在老照片里,陳訓慈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消瘦”,在浙圖后人的回想里,他是位“瘦肥大小的老者,拄著拐杖,踩著碎步進進出出,似乎生怕踩著螞蟻,連賭氣都是文縐縐的”。這么個文弱墨客,找人,找錢,找車,古跡般帶著國寶翻山過河,躲過了炮火轟炸。
為搶運國寶,陳訓慈曾屢次至浙江省教導廳追求輔助,但又掃興而回,還吃過幾回閉門羹。史學家毛昭晰說:“陳師長教師曾屢次向我講述,他和西湖博物館館長董聿茂師長教師往找廳長請求撥款遭到的禮遇,每次說到這件事,都很是生氣。”
后來,教導廳耐不住陳訓慈軟磨硬泡,發300元作為路費,但這最基礎辦不成什么事。陳訓慈只好回老家,將家中谷倉中的稻谷所有的賤價出售,這才籌到了急需的200元。
從建德往龍泉那次轉移,運費又無下落。1937年12月15日,他在日誌中哀嘆:“又為運書款絀,已向張曉峰借二百金,自墊二百金,今悉罄,無以應挑工薪水,乃往訪振公,僅借得六十金,敷衍頗不易。”
學者吳忠良在2014年采訪過陳訓慈的女兒陳約文,讓他倍感唏噓的是,為了救這些書,陳訓慈讓行將生孩子的妻子單獨帶著五個孩子回老家。臨行前,他對夫人只要一句交接:“你們本身避禍往吧”。
這句話,讓那一筆一畫寫上去的8億字,沒有白寫;這句話,也讓他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顯得頗為無情。
陳約文對此并無牢騷,反而淚如泉湧,感到父親太巨大了。她生在嗜書如命的家族,“江南三閣,文瀾獨存”的故事自小熟知,現在是八千卷樓的丁氏兄弟,俠肝義膽,才使這些書幸存上去,而“護書仿佛就是父親的本分”。
陳訓慈在《運書日誌》中,常常“愴然于懷”,也常想起濁世收書的丁氏兄弟。
1860年,承平軍第一次交流攻進杭州,文瀾閣并未遭劫。第二年,承平軍再次進進杭州,曾經坍塌的文瀾閣無人顧及,躲書流散平易近間。
距孤山10多公里外的留下鎮,丁丙、丁申兄弟正在西溪丁氏家祠中出亡。元宵節將至,兄弟倆往集市采購,丁丙扯開包裝紙,忽然看見紙頁一角有個雞血印記。
“這不是乾隆御覽后的寶印嗎?”作為八千卷樓主人,丁家躲書有數,天然認得文瀾閣本上的躲書章。
“文瀾閣書得無寥落在此乎?”兄弟倆心急如焚,但沿街收買,只是無濟於事。他們探聽到,承平軍攻城后,文瀾閣曾一度作為虎帳,但并沒有被焚,便策劃著潛進城中,到斷壁殘垣中往找書。
月黑風高夜,丁氏兄弟帶著幾個膽量年夜的,潛進孤山腳下的文瀾閣,用劃子將剩余的書一點點偷運出來,連夜搬回留下鎮。
西溪到孤山,需越山涉河,加上沿途承平軍駐守,一不警惕就會丟了生命。但他們居然保持了年夜半年,救回來的書,雖多為殘編缺卷,但已占所有的文瀾閣本的1/4。
為保平安,丁氏兄弟還把這批書運往上海暫存。這一路也是幾回盤詰,承平軍“虎視簇擁,舉白刃相向”,終極憑“二君自在別析”,終于放行。
譚鐘麟任杭州知府時,對丁氏兄弟挽救文瀾閣本的義舉就甚為感佩。再度到杭州任巡撫,見他們已發出文瀾閣舊躲近萬冊,決議重建文瀾閣。
光緒七年(1881年),新閣建成,書樓照舊在,但書卻難全。丁氏兄弟發愿用江南舊躲將剩下的四分之三都補上。他們招募了一百多位墨客,個個一手好字,抄遍了丁家家傳的八千卷樓躲書,又從寧波范氏天一閣、杭州汪氏振綺堂等數十家圖書館借藍本來抄。
除了江浙,丁家還派出補抄團,遠赴長沙臥雪廬、宣城瞿硎石室等圖書館往借書抄書,最遠達到廣州孔氏二十三萬卷堂。
整整七年,飛花進字。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明,丁丙在丁申墳場泣淚長告,文瀾閣本僅1000多冊沒有找究竟本,剩下的,都抄全了。丁丙后來在《八千卷樓自記》中警告后輩:“吾祖吾父之志,吾兄未竟之事,吾勉成之,小子識之。”
清末平易近初,丁家自顧不暇。閣書從文瀾閣遷至浙圖的德式紅洋房,獲得更為妥當地維護,丁丙遺志也被一代代浙圖人所繼續。
錢恂是浙圖首任館長,固然后來做了京官,但對補抄一事仍系于心。平易近國4年,他請袁世凱特批,商借文津閣本,在北京的家里建立補抄館,前后歷時八年。
張宗祥任浙江省教導廳廳長后,決計補抄完全。但他秉性高傲,“不愿向公眾要錢,受著各種閑氣和約束”,其抄書經費全在浙江籍人士中召募,未動用公眾一紙、一筆。
在上海籌款時,張元濟、周慶云同時請求他“無論你的官升遷到什么處所,這一件事體必需辦到停止為止,不克不及中途丟著不論”。張的答覆是:“除了逝世,我必定管究竟。”
文瀾閣本的補抄如同一場60余年的“接力”。丁丙跑完“第一棒”,錢恂絕不猶豫地接過“第二棒”,張宗祥在“第三棒”奮力沖到了“起點”。
由于補手本多采自江南圖書館,未受清廷刪改,所以保存至今的文瀾閣本,比底本更完全、具有更高的版本價值和汗青文獻價值。
好比,岳飛《滿江紅》中的名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因“胡虜”“匈奴”等在清代屬于犯諱語匯,所以在支出《四庫全書》時被改為“壯志肯忘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顯得不三不四。存世的文淵閣本、文津閣本和文溯閣本中的《滿江紅》一詞,都是慘遭刪改的,只要文瀾閣本恢復了這首詞的原貌。
數次補抄的“百衲本”存世,是中國甚至世界文明之年夜幸,對浙江人來說,更是一種精力上的傳承與依靠。陳訓慈生在浙江慈溪官橋陳氏家族,是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的親弟弟,又介入過補書抄書,天然深知這“百衲”中凝集的心力。
“你們本身避禍往吧”是陳訓慈作為館長的擔負,但其價格是,老婆在老家難產喪子,兒女在失守區苦苦掙扎。2021年,陳約文在臺灣做口述史時,已是93歲高齡,仍不愿意回想那段童年夢魘,“即使到了這把年事,偶然還會做惡夢”。
省內三遷,無錢無車
帶著書避禍,還能屢次跳出日軍圍殲,躲過一次次空襲,這與陳訓慈曾師從竺可楨,有史地研討功底有很年夜關系,他似乎總能洞察局面,料敵先機。
1932年,他出任浙圖館長的第3天,一·二八事情就迸發了,商務印書館總館和西方藏書樓被日軍有打算地焚毀,圖書工作喪失沉重。他寫道:“職司文明機關者,亦宜策萬全之道,以防患于已然。”
此后,他雖患病咳血,仍是把藏書樓任務“卷上了天”。在他任上,浙江藏書樓成了全國最早的“24小時藏書樓”,全年365天晝夜無休,并為讀者代辦炊事,省內供給冊本遞送。這種墨客救國的緊急感,正源于他對戰鬥的憂患認識。
對文瀾閣本共享會議室,他“常登臨摩挲,感念先哲之功勞不置”,他本想讓《四庫全書》“深刻社會,認為推進一切工作之主力”,但潰敗來得比料想還快。
七七事情后,預見到中日軍事氣力懸殊,他開端謀劃“搬書出亡”,并向教導部和浙江省教導廳廳長許紹棣打陳述。即使沒獲得答復和經費,他仍命總務組趕制木箱。
陳訓慈胞妹陳玲娟那時在杭州藝專上學,寫得一手好字,介入了盤點、掛號和裝箱任務。8月1日至3日徹夜任務的情形,她在百歲時仍記憶猶新:
“在紅樓二層,按次序擺放著一排排刻寫‘欽定四庫全書 文瀾閣尊躲’字樣的書櫃。翻開書櫃,看到的是用銀杏木夾板夾好的一冊冊庫書,古籍之間垂上去的一張張書簽,便利檢查和掛號圖手札息。丁丙補抄后,就制作了這批書櫃躲書。”
“由于書櫃前后相距的空間無限,放不下正式的辦公桌,我只能找來椅子蹲在地受騙桌應用,當真掛號繕寫,開列清單造冊。三天中,夜晚遇空襲警報,就姑且關燈復工。”
《四庫全書》遷移到重慶青木關時,竹排載文物卡車過河
陳訓慈及所著《運書日誌》書影
1942年浙江藏書樓任務職員與特別保管的文瀾閣《四庫全書》在貴陽地母洞中合影
1932年陳訓慈與浙圖員工合影
收拾經過歷程中,書篋防潮和防蛀是主要題目。為此,她特意往本身上學的藝專找來一批油畫布,又往街上購置了不少樟腦丸和棉紗布。裝箱時先把油畫布墊箱底,書裝滿后再在箱內周圍放上披髮樟腦味的小布袋。遺憾的是,姑且尋覓防潮資料不易,僅一部門書篋做了如許的維護。
4日清晨,228個木箱,包含文瀾閣本140箱、善本88箱,在月光下泛著微光,館員們用墨筆在箱底寫上“浙圖孤山分館”,算是最后的成分證實。
早上,天公偏不作美,臺風過境,在西湖掀起數尺年夜浪,很多年夜樹連根拔起。為了趕在錢塘江封江之前分開杭州,卡車冒雨將書運至南星橋船埠。陳玲娟目送史美誠、夏定域、毛春翔、葉守榮等護書人消散在風雨中,哪知,這一往就是9年。
陳訓慈沒有隨書登船,他還要持續搬書撤離,還要聯絡各方開辦《抗敵導報》,就連寧波天一閣的9000多冊躲書到浙南,也是由他組織搶運的。杭州失守前三天,他才最后撤出,妻兒避禍回老家,他也沒往火車站送行。
8月5日午時,庫書抵達富陽漁山。館員夏定域站在船頭,看著兩岸青山,額外親熱,他就是富陽人,與漁山鄉紳、時任《西北日報》編纂的趙坤良是同親好友,早在戰前,他就來勘探過這里的地形,將躲書點定在趙家老宅。《富春漁山趙氏家譜》中記錄:“此地距江岸十五里,群山圍繞,人跡罕至。”
從船埠到趙家老宅還有15里山路,趙坤良早有設定,百余村平易近肩挑扛抬,終于在入夜前完成了書篋搬運。張水木白叟在91歲時回想:“重的箱子兩小我抬,輕的一人挑兩箱,往返一趟要兩個小時。”
為確保平安,趙坤良拆失落了老宅的灶頭,嚴禁宅內應用明火,并讓家人都搬到新宅棲身。浙圖館員毛春翔等,有的會點武功,在樓下晝夜守護,三餐均由趙家人燒好送來。
漁山有船埠,便于沿江轉移,但與杭州僅一江之隔,并非久留之地。毛春翔回想,及至十月間,日機轟炸杭城,山里也可聞見爆炸聲。“一旦杭州淪陷,侵華日軍朝夕渡江,隨時可達,庫書平安頓成題目”,陳訓慈決議,持續沿著旱路跑。
動身前,夏定域抽暇回了趟老家。作別時,見宗子夏錫楚已11歲,便想著把兒子帶在身邊,歷練一下,沒想到,這一路苦旅,竟形成兒子因病早逝。
此次轉移,仍沒有經費,仍是總務主任史美誠向趙坤良借了200多元。劃子順水而上,“越桐廬,至俞趙,船重水急,無法上駛”,不得已,又卸船卸車,花了三地利間才運到浙西建德。為了借車,陳訓慈被權要耍得團團轉,吃盡甜頭,最后仍是向本身的教員、時任浙年夜校長的竺可楨乞助,才從浙年夜西遷的車隊中抽調了一輛。
12月24日,杭州失守,建德又成火線。陳訓慈傳聞南京也失守了,不由煩惱文淵閣本有掉,文瀾閣本成了秘本,提出教導部將庫書內遷,以保留文獻。可浙江省當局就是不愿意庫書出省,盼望在省內覓地暗藏。
中心和處所之間相互扯皮,陳訓慈周旋其間,受盡夾板氣。那年除夕,他坐在往金華的船頭,把自責寫進日誌:“此次倉促遷避,搬書未完,未達平安之地,尤覺未能善其守書之職,憂咎難以自解也。”
“那時船只少少,浙圖又無本身的卡車,省教導廳雖有經費而不允撥款,幸賴竺師對浙圖之同情,對文物圖書之器重,慨然命浙年夜騰出本身的運輸卡車,屢次為浙圖搶運閣書及其他冊本。”在浙年夜輔助下,庫書于1938年1月轉運到了四面環山的龍泉。
龍泉舊屬衢州地域。杭州筧橋機場掉陷后,衢州機場成了西北戰局的重中之重,也是日軍的重點軍事目的。
教導部再向浙江省當局連發三通加急電報,但省當局主席黃紹竑,是桂系甲士出生,對《四庫全書》全無清楚,甚至還問身邊的人,這書是不是某種檔案。
會上,他亮相說,地盤國民都廢棄了,還談什么文物。教導部假如要,就本身來運吧。也就是說,書要運到外省,省當局不出錢,不出車,不擔任。
數次呈請遷書未果,1938年1月7日,陳訓慈寫道:“今既無馀錢又無路況東西,無米之炊,前已飽受苦楚,今將安所效率。瞻念萬一疏掉,將何故對浙人,何故對文明,不由殷憂,尤不由對掌管教導行政者致其憤憤也。”
僵持不下時,浙年夜校長竺可楨再向教導部部長陳立夫提出,這套書“碩果僅存”,應當轉移到年夜后方,并表現,浙年夜愿意聲援。1938年3月,竺可楨籌集到2000元,作為到貴陽的墊付款,并派浙年夜傳授李絜非到龍泉,協助運書。
貴州六年,洞里躲書
1938年3月27日,文瀾閣書出省西遷的苦旅出發了,僅在武夷山和仙霞嶺中遷回,所遇的險情,就不可勝數。
自浦城至山河峽口,山勢險峻,氣象惡劣,一輛裝書的車翻進江中。毛春翔從那輛車上摔上去時,由于身上背了一只手電筒,夾在腰上,致使腰部受傷,一向到很多多少年以后,仍常鬧腰背痛。
“人可以逝世,書不成以喪失”,毛春翔竟隨著書一路跳進水中。好在書篋繁重,不久便沉底,并沒有沖走。毛春翔剛好是山河人,他用故鄉話對來相助的同鄉們說:“這些都是因japan(日本)鬼子而‘避禍’的寶書,請長者同鄉助上一臂之力。”老蒼生一聽山河口音,都感到親切,又傳聞這書是“國寶”,便連價格也沒講,一個個跳到冰涼的河里。
撈下去的11箱書若不實時暴曬、晾干,很不難“結餅”或霉爛。所幸第二天有太陽,一年夜早,毛春翔、虞佩嵐等就向老蒼生家里借來竹簟,在城隍廟的庭院里曬書。
禮賢的城隍廟庭院在年夜堂最內側,有兩處,呈對稱分布,各9平方米擺佈。兩個庭院里展滿濕淋淋的古籍,太陽雖年夜,可早春的陽光究竟力道缺乏,兩天曬上去,冊本仍在滲水。
鑒于情勢極為嚴重,山河不克不及久留。擔任押運的李絜非痛下決計,濕書裝箱,從頭上路。《四庫全書》搭上火車,經江西萍鄉,過湖南株洲到長沙,又經湘北、湘西,一路風雨兼程,于4月25日抵達貴州貴陽,秘躲于西門外的張家祠堂內。
擺在護書人眼前的重要題目,仍是在山河落水的那11箱濕書,盡管大師在路上見縫插針地晾曬,但耽誤一個月之后,情形比那時更糟,必需在太陽底下翻曬。
所謂翻曬,就是要先一頁一頁將其警惕細心揭開,再墊上毛紙曬,這11箱書有300多冊共15萬頁,可見任務量之年夜。
貴陽的氣象是出了名的陰晴無定,“天無三日晴”說的就是這里。那時是春天,老天的臉更是說變就變。夏定域帶著幾名姑且工,見太陽高照,就趕忙快手快腳攤開,但往往剛攤幾排,雨點就上去了,又要以更快的速率收書。他們就如許反反復復,誨人不倦地干了好幾個月,獨一可欣喜的是:由于這批書的紙質較好,并沒有呈現霉爛的景象。
原認為貴陽地處萬山之中,是個平安地帶。不意,突然又有18架日機襲擊貴陽市中間,炸毀建筑有數,傷亡數千人。張家祠堂距市中間只要2公里,若再來一次轟炸,后果不勝假想。
夏定域等人向貴州藏書樓的同業就教,該館有位勤雜工向他們提出:“貴陽北郊的山上有個地母洞,可躲良多書,還不怕敵機炸。”
貴圖館長藍端祿機密派人到地母洞勘探,發明這是一座被茂林籠罩的自然溶洞,處在平地頂,洞高四五丈,深七八丈,有一百多平方米,確切是個自然書庫。
他們在洞邊搭了三間茅舍,作為辦公室和宿舍;洞內三面隔板,頂上搭斜棚,覆以瓦片,涂白灰,防漏;下置木臺,離地約2尺,四周撒石灰,防潮;洞外疏通水溝,防雨水侵進,算是有備無患。文瀾閣書在地母洞里,終于過上了平穩日子。
1940年秋,陳訓慈應其兄長陳布雷之邀,到重慶軍事委員會隨從室第二處任職。上任途中,他特地繞到地母洞檢查文瀾閣書保管情形,剛好夏定域應浙年夜之聘,將任國文系傳授;毛春翔也受老鄉何炯之邀,要到湖南黔陽縣任教導科科長。
陳訓慈煩惱庫書無人把守,就將與本身同業的表弟柳逸廠留在貴陽,接替夏定域的任務。后柳逸廠因病告退,陳訓慈親身寫信召毛春翔回來,并寄盤纏300元。毛春翔是浙圖人,一路護書到富陽、建德,親歷山河翻車,對這部書情感很深,便去官回到了貧苦的巖穴。
自他接辦后,除按以往組織春季曬書外,還在春季加曬一次。因是自動加曬,沒有向教導部請求補助,只委曲從辦自費和本身的薪水中擠出一點補貼款給雇工。毛春翔后來記道:“黔人樸素,得此少許補助,亦知感奮,汗如雨下,毫無牢騷。”
陳訓慈固然分開了浙圖,但在重慶時代,應用一切機遇,向蔣介石、陳立夫報告請示文瀾閣書的窘境,敦促重慶當局撥款護書。
1943年,蔣介石電令貴州省主席吳鼎昌:“地母洞濕潤,躲書恐霉爛,應另覓平安地方遷躲。”后經貴州省教導廳實地勘探,開箱驗書,發明圖書保留無缺,也就不換地了。
護書元勳毛春翔在《文瀾閣四庫全書戰時播遷紀略》中說:“八載深錮邊境,卒復完璧回杭,是誰之力與?曰陳叔諒師長教師(陳訓慈字叔諒)之力居多。常人事設定,經費請領,防潮裝備之改良,員工生涯之保持,以及其他有關閣書之平安者,皆賴師長教師掌管保護于其間,前丁后陳,并垂不朽。”
央圖爭寶,劫后回回
書在洞中5年多,眼看抗戰曙光已現,日軍卻忽然殺進貴州獨山。毛春翔趕忙給老館長發往快電,陳訓慈則在重慶斡旋,終極,教導部決議將書運到本身眼皮底下保管。
12月13日,文瀾閣書運達重慶青木講座場地關,秘躲于教導部部長第宅隔鄰的4間年夜瓦房中,第宅配有4名保鑣,備有兵器,平安不成題目。
一時光,文瀾閣本將來的往向,又成了追蹤關心核心。
早在書存貴陽時,就有傳言說,貴州年夜學想把書留下。竺可楨還給陳訓慈往信,請他留意,最好讓貴州早點消除這個動機。
近年來檔案公布,才發明這是個誤解。貴州年夜黌舍長張廷休,并非留書,而是想借書抄書。最后教導部提出折衷提出,抄全書“極為不易,且有流失之虞”,可以繕寫“書中有關東北文獻為外間未經刊印之秘本”,為避免閣書流失,繕寫任務不克不及分開躲書場合。
這項任務后出處貴州年夜學傳授、國粹巨匠柳詒徵詳細打點。惋惜的是,在地母洞抄的《四庫全書》東北文獻,后來皆毀于烽火。
書到重慶,又傳出“蜀中無力人士建議文瀾閣書應留東北,以助拓展文明”。不外,閣書最無力的競爭者,當屬行將前往南京的中心藏書樓。
為應對四方爭寶,1945年2月,在重慶的浙江人成立了文瀾閣書保管委員會,“那時是以保管妥當為來由,現實是預為以后原壁返浙之地”。
抗克服利后,時任中心藏書樓館長的蔣復璁公然找到了保管委員會委員張宗祥,盼望閣書能放到南京,來由是南京是都城,“放在南京更起感化”。
張宗祥絕不客套地把他頂了歸去:“我補抄時未用公眾一紙一筆,都是向浙江人捐獻來的私財,外省的財主也不曾轟動一個。所以此刻這一部書幾多有一部門屬于浙人私有的,當局先征求浙江長者的看法,了解一下狀況若何?”
竺可楨也力拒中心藏書樓接受的請求,保持“浙人護之,浙人存之”,后經浙江參議會代表平易近意,電告南京當局,此議才作罷。
九九八十一難后,文瀾閣本終于由6輛car 載運,11名保鑣護送,毛春翔、夏定域等6人押運,分開了青木關,踏上了還鄉的回程。
這50多天,在毛春翔記憶中還是“途中費事之事,困苦之狀,非數紙所能盡”。他們在衡陽遇匪,開仗幾百槍,才遣散劫匪;在上饒碰到罕有洪水,在永新又差點翻車,“凡此皆為令人永遠難忘之遭受”。
1946年7月5日——90歲高齡的毛念慈仍把這個日子記得緊緊的。由於那天,閣書回到了西湖孤山的紅樓。之后沒多久,父親毛春翔終于站在了家門口,20歲的他,給父親開了門。
他的父親陪《四庫全書》“離家出走”8年又11個月。回家那天,仍然穿戴粗布長袍,似乎方才放工一樣。他的臉上,也看不出一點勞頓,只默默從包里拿出兩雙皮鞋,遞給孩子們。
他的母親也沒說什么,只是埋怨,這么久不知道寄一點鈔票回來:“噶很多年做上去,還買不到一光(江浙方言:一根)油條。”
8年里,夏定域與家人也斷了給養和通訊。宗子夏錫楚,追隨父親一路顛沛,在長身材的年事缺乏應有的養分,不幸患上了骨癌,剛回家便往世了。為此,夏定域深受家人斥責,他含淚在日誌中寫道:“原擬將楚兒托四弟從金華帶回故鄉,但因路況題目,才顧本身帶往后方,不料竟鑄成年夜錯也!”
新中國成立后,這些護書人,仍然圍著書打轉。
古籍維護學者顧志興回想起本身十幾歲在浙圖看書時的情況,張宗祥、毛春翔兩位老師長教師就在他身邊。“張師長教師的抄書我是親目睹到的,目不旁騖,專心抄校。午間吃飯也是孜孜不倦,從抽屜里拿出一本平易近國間非常風行的武俠小說《蜀山劍俠傳》,邊扒拉飯粒子,邊看書。有時朝我笑笑:小伴侶,該回家吃飯了。”據統計,張宗祥平生共抄古籍9000余冊,公然如昔時補抄募款時的誓詞普通,“至逝世方休”。
在孤山古籍部進門處的狹窄走廊里,時任古籍部主任的毛春翔曾辦起了一個小小的版本展,在一張長條桌上放著浙圖加入我的最愛的幾部古籍,此中有文瀾閣本的幾種手本,以及明代刻的“南躲”或“北躲”的《年夜躲經》、最稀罕的幾片貝葉經。“毛師長教師坐在一張木靠背椅上,每逢讀者進出立足,他必站起來講授,不因我年少,也是這般。”
2020年,一場特別的捐贈典禮在杭州出書社會議室停止。捐贈人已于7個月前往世,她就是106歲的陳玲娟——搶運文瀾閣本中,最后離世的親歷者。
陳玲娟的兒子趙一新說:“我的舅舅陳訓慈,活著的時辰,和我母親兩人,經常在我們眼前說起庫書西遷的舊事。母親臨往世,仍然對昔時的經過的事況浮光掠影。我的舅舅和母親,兄妹倆一向有如許的愿看:盡不克不及讓80多年前的護書舉動在汗青中埋沒,盡能夠尋覓維護好西遷沿線每一個躲書或路過地,盡能夠找到護書人的后代,盡能夠搜集到昔時的什物和圖片等,充分豐盛西遷史料。”
90年夜壽時,陳訓慈捐出了記錄運書之苦的《丁丑日誌》手稿及148封各界名人信札。陳玲娟則在去世前留下遺愿,捐贈汗青照片、至公報史料、《陳訓慈傳》等史料。
數字更生,書閣一體
歷經三百多年,“四庫七閣”各有其命,書與閣仍在一城的,現在只要杭州一處。
蔣復璁昔時顧忌公民黨中的浙江權勢,廢棄了文瀾閣本,但把故宮文淵閣里的《四庫全書》運到了南京。公民黨當局從年夜陸退卻時,文淵閣本被運往臺灣,現躲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本日,文淵閣照舊矗立在故宮東華門內,乾隆年間的楠木書架也猶在閣中。
傳說中運到japan(日本)的文溯閣本,雖最早落進japan(日本)人之手,但并未分開沈陽。抗美援朝時代,文溯閣本被運往黑龍江暫存。中蘇關系高度嚴重時,又轉至蘭州市四周的榆中縣戰備書庫。2005年7月,蘭州市模仿沈陰文溯閣所建的圖書館落成,文溯閣本才算安寧上去。
最榮幸的是文津閣本。1909年,清當局調承德的文津閣本進京,籌建京師藏書樓。自1931年起,北平藏書樓新館落成,它們便被專室收藏。是獨一完全擁有原架、原函、原書一體寄存的《四庫全書》,國度藏書樓的鎮館之寶。
文瀾閣本歷盡劫波,但在浙江文人志士的守護下,書、閣都得以無缺保留。原裝的書匣、書架雖毀于承平天堂兵禍,但經三次收拾補抄后,書基礎堅持原樣,只是封面由絹面改為紙面,書冊之間改用銀杏夾板,易書架為書櫃。
在恒溫恒濕的浙圖地下善本庫,陳訓慈昔時打造的那228只箱子已很難找到,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樟木箱,共360個,赫然刻著“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字樣。
常有人觀賞文瀾閣后感嘆:假如《四庫全書》能放回文瀾閣就好了。固然,書閣一體是人們對文脈傳承的完善等待,但光緒年間建成的圖書館,在平易近國時就因潮生了白蟻,早已不合適躲書了。
從1912年夏,把書從木質建筑文瀾閣移至浙圖孤山館舍,書與閣便分別了,但作為江南最后一座皇家圖書館,文瀾閣仍獲得充足維護和應用。
1929年,西湖展覽會在杭州揭幕,文瀾閣作為農業館應用,此后一向屬于博物館。2006年起,浙江省博物館擔任對文瀾閣停止年夜修共享空間,歷時五年,直至2010年才完工。
往年3月,浙江省藏書樓拋出了“文瀾重光”的設法,盼望應用數字技巧,從頭完成“書閣一體”。螞蟻團體的員工挺身而出,志愿供給技巧支撐。
年末,“文瀾重光”小法式上線,點擊文瀾閣的飛檐翹角,即可與數字人一路游閣。假如有閑,還可以沉下心來,翻閱曾經上線的一千多冊古籍。
值得一提的是,線上的《四庫全書》是專為“文瀾重光”項目拍攝的高清影印版,保留了冊頁上的水漬、蟲蛀、火蝕陳跡。在山河峽口落水的水漬已成褐色印記,好似兵士的傷疤;在貴陽被小蟲爬過的處所,留下纖細小孔;那些被火擦過的陳跡,也許是承平軍生火時,濺落的火星。掀開數字書,這些故事都還在。
(感激浙江省藏書樓張群研討員、浙江省博物館梅叢笑研討員對本文的支撐,本文參考《運書日誌》陳訓慈著;文瀾閣《四庫全書》顧志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