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譯皆有瀏覽的平易近國才女—找九宮格共享空間—簡述楊壽康的文藝創作及譯著–文史–中國作家網

作者:

分類:

1927年冬攝于姑蘇老宅的楊家全家福。七妹楊桼、八妹楊必站在母親唐須嫈兩旁,小弟楊保俶站在父親楊蔭杭身邊。后排左起為三姐楊閏康、楊季康(楊絳)、年夜姐楊壽康和年夜弟楊寶昌。此時二姐楊同康已過世。

作家、翻譯家楊絳(楊季康)密斯的年夜姐,名為楊壽康,也是一位才女。楊絳自己的文章及別人有關錢鍾書、楊絳的文章,屢屢說起楊壽康,只是文字甚少,以致于楊國良編寫《楊絳年譜》時,只能注解:楊壽康“生平材料未幾見”。至于楊壽康早年的文藝創作及譯著,今朝筆者所知書文,僅有說起《逝世亡的意義》一書。有鑒于此,筆者將所存所見楊壽康生卒年的史料及她早年的諸多作品,收拾如下。

楊壽康生于清末。至于詳細生年,有兩種闡述:一則,楊絳(1911年生)有文回想,“年夜姐壽康長我十二歲”;二則,安徽年夜學沈暉傳授記敘:楊壽康“長楊絳十一歲,小蘇雪林(1897年生)兩歲”。由於“長楊絳十二歲”“小蘇雪林兩歲”說法分歧,所以楊壽康生年為1899年。平易近國時代,楊壽康終年從事教導任務,執教于啟明男子中學、震旦男子文理學院、東吳年夜學,曾于歐洲進修。她和蘇交流雪林、許磷(無錫人,別名許淑彬,李四光夫人)同等事同親,成為老友。新中國成立后,她居家生涯。1956年12月16日,楊絳師長教師填寫“工會會員掛號表”,寫有“楊壽康(姐),無個人工作”。人如其名,楊壽康長命安康,壽登耄耋。楊壽康暮年,居住上海,由家人照顧。查閱《蘇雪林年譜長篇》,1995年蘇雪林往鴻楊絳,向她訊問老友楊壽康的情形。是年8月2日,楊絳答復教員蘇雪林,感激來鴻,又言:“我年夜姐固然身在人世,卻似乎與世隔斷……她的老友只您一人(活著)了……她胃口不錯,睡眠也好。”12月12日,蘇雪林又收到楊絳來鴻:楊壽康于是年11月23日無疾而終,享年96歲。

蘇雪林一向記掛著這位老友,不只是交流她倆情投意合,並且楊壽康也是她觀賞的才女。小說、散文、古文、舊詩、翻譯,楊壽康無不涉足。

筆者所見楊壽康諸多作品中,《寄萍》是她的第一篇小說。全文約12000字,見于1940年第279期《明燈》。這是一部婚姻題材的小說。小說以“我”(楊師長教師)為貫串全文的人物線索,論述主人公寄萍的喜劇人生:20世紀30年月,“我”前去山城任務,偶遇正欲河畔殉情的寄萍。寄萍與女同窗鄭嫣君曾經墮入愛河。可是他家中還有一位童養媳如蘭。父親很封建,強迫他迎娶如蘭。在“我”的幾回勸導后,寄萍立場漸變。“我”很希奇,本來恰如“我”勸導中的剖析:嫣君曾經移情。寄萍、如蘭婚后生涯很幸福,丈夫教書,如蘭進修,比翼雙飛。惋惜三四年后,寄萍病逝。

楊絳師長教師有過吹噓:年夜姐壽康是年夜才女,啟明女校的優良結業生。年夜姐姐結業時中文第一名(吳學昭著《聽楊絳談舊事》)。此非吹擂。楊壽康的文學才幹,盡顯此中。

時至抗戰時代,婚姻題材的小說在新文學中已然風行。《寄萍》的故工作節也許老套,不外論述方法頗有文學技能。《寄萍》采用第一人稱論述的方法,小說的開始異樣是友人的信函。《寄萍》還采用了倒敘的伎倆。小說中的謎局:為何寄萍碰到楊師長教師,便服從他的奉勸,轉變本身固有的戀愛不雅念? 這令楊師長教師本身也說明不了的答案,直到開頭才經由過程鄭嫣君的來鴻,做出完善說明,使讀者名頓開。楊壽康的才學還表示在她的說話,情形融合的故工作節中,交叉著令人著迷的風景及心思描述:

是蒲月的氣象,雨后初晴,碧藍的天空覆蓋著年夜地,輕風悄悄地吹著,太陽無偏地放射著她的酷愛,屋外的竹林傳來一陣竹葉磨擦的聲響,夾著一些穿越般騰躍高低啾啾的鳥叫,奏著戰爭的音調。書房的窗,正向著竹林這些清幽佳妙的周遭的狀況,常常惹起我卷了書卷,深深地注視、尋思……

《寄萍》中的兩處細節,不乏《圍城》的影子,或多或少地表示出楊壽康與錢鍾書異樣的婚姻理念。這既是《寄萍》宗旨的深度表示,也是這部小說的出彩之處。五四活動以來,婦女活動日漸鼓起,倡導婚姻不受拘束成為主流思惟。《寄萍》中的婚姻不雅念,卻是未隨年夜流,經由過程“我”(楊師長教師)對寄萍的勸告畫龍點睛:

真的戀愛是不克不及缺乏明智的成分! 亦不克不及徒以感情用事,像你們如許自覺地停止,兩者都沒有具體考核對方的家庭、人格、愛好、安康、性格、才干、經濟等等題目……您的怙恃不願,焉知她的家長批准呢? 即使你們到達“無情人成家屬”,我怕如許缺少明智的愛跟來“成婚是愛情的宅兆”!

錢基博誤拆楊絳的信函,在那封楊絳寫給錢鍾書的信中有言:“此刻吾兩人快活無用,須兩家父親兄弟大快人心,吾兩人之快活乃徹一直不受妨礙。”《圍城》風行一時,以致于很多人認定“婚姻是戀愛的宅兆”(意同“成婚是愛情的宅兆”)恰是出自此書。這是個誤解,《圍城》中未有此句,不外書中關于婚姻的主題簡直這般。需求廓清的是,楊壽康、舞蹈場地錢鍾書不是完整認同“成婚是愛情的宅兆”。《寄萍》點明缺少明智的婚姻,才是戀愛的宅兆,這在《圍城》中方鴻漸、孫柔嘉的掉敗婚姻中獲得印證。實際中,錢鍾書、楊絳的愛情是明智的,獲得兩邊家長承認,對于他倆則是“成婚是愛情的地獄”。

《圍城》沒有援用那句關于戀愛的名言,卻是張愛玲在《談女人》(刊于1944年3月《六合》月刊)中寫有這句:成婚是愛情的宅兆。這句至理名言最早見于意年夜利作家、詩人賈科莫·卡薩諾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1725—1798)的回想錄 Histoire de ma vie(《我的平生》)。此書英文版寫道:……Marriage is a sacrament which I detest,because it is the tomb of love(婚姻是我仇恨的圣事,由於婚姻是戀愛的宅兆)。在《容安館札記》中,錢師長教師屢屢說起卡薩諾瓦的年夜名,像第149、198、444則等干脆寫明英文書名 Memoirs of Casanova、The Memoirs of Giacomo Casanova di Seingalt(《賈科莫·卡薩諾瓦的回想錄》)。至于楊壽康、張愛玲從何處看到這句名言,或許是她倆的自我創作,今難考據。不消考據的是,楊壽康在張愛玲、錢鍾書兩位之前,于作品中表白必定條件下,“成婚是愛情的宅兆”的不雅念。

不只是婚姻的主題,還有分別的細節,《寄萍》《圍城》千篇一律。《寄萍》中鄭嫣君最后一次回信寄萍,寫道:此后,我不給你信了! 請忘卻我吧! 附上郵票廿分,請把曩昔的信寄還我……《圍城》中異樣是女配角唐曉芙自動分別:唐家車夫授命跑腿,送回方鴻漸的信,討回唐曉芙的信。楊壽康、錢鍾書異樣描寫女配角要回情書的分別細節,也許恰是表達出異樣的婚戀不雅:女性在婚姻中具有很強的自我維護認識。

繼《寄萍》之后,楊壽康還創作過一篇小說《何日君回來》。這部短篇小說,約有13000多字,分兩次載于1941年第287、288期《明燈》。分歧于《寄萍》,《何日君回來》是開頭團聚的婚姻小說。主人公楊斌婚后離別妻女倩霞、小瑛,自北南下k埠,經表哥推介,寄宿馬老師長教師貴寓。他常日前去育德女中上課,結識施蕙華、王素娟兩位女教員,墮入暗昧的三角戀中。由于施蕙華移情,偷走家中巨款,與戀人私奔,楊斌被冤枉進獄,此時楊父放手而往。倩霞在無助中暈往。榮幸的是,數月后施蕙華道出本相,楊斌重獲重生,終極回籍與家人團圓。

《何日君回來》中的故事佈景是育德女中。說起女中,不由使人想起楊壽康師長教師的經歷。她自徐家匯啟明男子中學結業后,便在啟明女中任教。她對女中的生涯非常熟習,于是創作此類小說,自有上風。小說中那位看似副角的馬老師長教師,原型很有能夠是鼎鼎年夜名的教導先賢馬相伯師長教師。小說原文寫道:

那恰是育德女校的校董主席馬老師長教師的家園。馬師長教師是K埠商界的聞人,為人廉潔,熱情教導,身兼數校的校董。

查閱《徐匯區志》《鎮江名人》諸書,本日上海市第四中學就是由崇德女校(后改名徐家匯男子中學)、啟明女校(后改名啟明男子中學)合并而來的。崇德女校與小說中的育德女校,一字之差,取義附近。1914年,馬相伯兒子病故。先生們紛紜捐錢,籌集資金用于馬老安度暮年。恰逢啟明女校辦學資金碰到窘境,馬相伯將方才籌集的一萬元資金,悉數捐給啟明女校。馬師長教師仍是復旦年夜學、復旦中學等校的開辦人,簡直“熱情教導,身兼數校的校董”。作為著名教導家,他與杜月笙等人共辦復旦年夜學,他的外甥朱志堯又是實業家,是以馬相伯在商界也是有必定名聲的,稱之為商界聞人,未嘗不成。楊壽康自己與馬相伯也有交游。馬相伯在95歲高齡時,還為楊壽康的一冊譯著題寫書名。

楊壽康不只善于小說的創作,並且還寫過散文。她的口語散文,筆者僅見一篇——《離》,刊于1940年第274期《明燈》。《離》面世時,《明燈》編纂將此文編為“感言”。這不是一篇敘事、寫景的散文,而是一篇著重說理的散文。楊壽康的文采不及妹夫錢鍾書,這篇《離》缺少《寫在人生邊上》(錢鍾書散文集)中的風趣說話,不外《離》像《寫在人生邊上》一樣,佈滿人道與哲理的思慮。在分析“離”的緣由與感觸感染后,楊壽康在文中引出“世上能否存在不離不棄”的題目,惹起讀者沉思,使得讀者收益。

楊壽康的中文好,不止口語文好,白話文也好。

1920年的中華年夜地,軍閥當政,列強以後,內憂內亂,國是蜩螗。這一年,楊壽康才21歲,方才于啟明女校結業,又在《啟明女黌舍校友會雜志》(第1期)上頒發多篇白話文短作,切磋國運。她的作品,頗有文采,深受好評。《新舊說》信筆挺書,被贊“措辭意圖游刃有余,所謂白戰不許持寸鐵也”;《用人說》頭緒清楚,被贊“將用人利害說得清楚如剝蕉如析繭,層次清楚”;《釋同等不受拘束之真義》氣概磅礴,被贊“理明辭達,如風檣陣馬勢不成擋”;《有人倫然后有風氣,有風氣然后有……國度說》筆鋒鋒利,被贊“文筆熟極而流”。還有一篇《自強說》,更是出色,抄寫如下:

自強者,自治之謂也。故凡欲自治者,必往其狂妄之心,振其萎靡之性。夫人莫不欲逸而強之以勤;莫不欲奢而強之以儉。所謂自強也,若俱以一己之意氣不服人之善,則謂之蠻強,非所謂自強也。夫以一己之身而不克不及自治以稱強,已非完整之人格。況敢蠻強乎。覘國者有言:“一國之強弱必視乎平易近之強弱。”今我國財務日匱,內亂日迫。一聞外人責言,則桀驁不馴;一聞外兵進境,則匿跡不遑,幾若小兒之止啼,懦人之見鬼焉。別人租我商埠,而不敢用我之權;別人索我礦山,而不敢奪彼之利。此皆我國人不克不及自強乃至。各種受欺無可抗手,可不悲哉。今誠強人人自強,則使我中華平易近國駕乎工具列國之上,亦不難焉。不然過後行兵,未來為斧中魚、釜中魚,任人分割。彼時雖欲自強,不成得矣。

這篇力作,文采斐然,趁熱打鐵,博得“清辨滾滾,詞源不竭”的贊譽。文章提出國度受辱的本源是不克不及自強,國度的自強又要依靠小我的自治。若何自治,楊壽康在《用人說》《新舊說》諸文中有過解答。文采之余,上述諸文有顯明的人生不雅、世界不雅,楊壽康為國憂悶,躍然文中。楊絳師長教師是楊壽康的妹妹,也是啟明的結業生。她或多或少要遭到姐姐的影響。她在《我們仨》中回想:1938年,“我們為國為家,都非常焦炙”,才選擇回國。足見楊家姐妹都很愛國。

除往白話古文,楊壽康還善作古詩。今朝筆者所見就有三首。1920年,楊壽康作為結業生,賦詩一首《柳絮詞》(刊于同年第1期《啟明女黌舍校友會雜志》):

似雪行空亂撲衣,浮沉出身自依依。漂蕩亦類無家客,只解顛狂處處飛。

柳絮即楊花,前人多有詩詞吟誦。此感化雪喻花,倒不出奇,好比韓愈《晚春》中有:楊花榆莢無才情,惟解漫天作雪飛;劉禹錫《柳絮》中有:何處好風偏似雪等等。出奇的是,用花喻人。固然此喻不是開創,卻有時期特點。北宋高士談自比楊花,感歎“我比楊花更飄揚”;蘇軾又有《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將無人愛護、無家可回的柳絮比為佳麗懷念夫婿的淚水。楊壽康生于清末,國度式微,蒼生困苦。榮幸的是,她生于富饒家庭,尚可唸書成才。是以詩中“浮沉出身自依依”,不是感嘆她小我的命運,而是感嘆平易近國初期,弱國弱平易近,只理解像楊花一樣顛狂飄動,成為無家可回的漂蕩客。小詩中儲藏著年夜愛,頗難堪得,是以師友贊賞這首《柳絮詞》“寄意遠深”。

作為一名女性,楊壽康對于花兒情有獨鐘,她的另兩首作品仍然吟花,均刊于1927年第3期《啟明女黌舍校友會雜志》。一首為《菊花頌》:

孤標傲世,蘊秀臨霜。蕭疏籬畔,恬澹幽香。寂寂三徑,清涼冷芳。風高九日,雨逼重陽。陶籬高致,隱逸不揚。祝你晚節,長命無疆。高風千古,誰繼柴桑。

這首古風,四字半句,同押陽韻。不言而喻,楊壽康深受陶淵明作品的影響,所謂“三徑”出自陶淵明《回往來兮辭》中有一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意為回隱。“高風千古,誰繼柴桑”更是直接道明:誰還能繼續陶淵明(柴桑縣人)愛好菊花的情操呢? 盡管開首冒昧,又有俗筆:“祝你晚節,長命無疆”,幸有興趣境,故有師友評價這首《菊花頌》:意致高明,菊花有知當莞爾而笑。

秋賞菊,冬聞梅。同在1927年,楊壽康還頒發一首《梅》:

守來莫放林逋鶴,臥處誰憐幼子貂。林外冷痕融絳雪,江南春信問紅橋。一枝休寄長安往,留與孤山伴枯寂。

此作句句用典,意境高遠。首句詩人未寫梅字,卻先是援用林逋“梅妻鶴子”的典故,道出梅鶴為友;后是出自“幼子貂裘”典故,恰如蘇軾“誰憐幼子敝貂裘”所言,感歎掉意之人,為末句點明回隱之意,埋下伏筆。中句寫景甚妙,“融絳雪”一詞雙關,既指紅梅(絳雪)綻放,又指降雪熔化,且與“問紅橋”構成工對。此句前后又遭到宋黃機《謁金門》“梅傍小春融絳雪”、宋張九成《庾嶺舊傳有梅,往往詩人借此為江南春信,予到此數年……》、清納蘭性德《江南春》“暗移梅影過紅橋”等詩作的啟示,寫出雪后梅花綻放報春的江南名勝。末句持續用典,略改宋毛滂《玉樓春·定空寺賞梅》“一枝誰寄長安往”,回回林逋舊典,首尾照應,表達出詩人愿像林逋一樣結廬西湖畔,回隱孤山中的心情。師友吹噓楊壽康的《梅》:不離不即,名人手筆。

除往撰文作詩,楊壽康尤工法文。她不只寫有法文作品,並且譯作頗豐。她的譯作刊于《啟明女黌舍校友會雜志》,像1923年第2期的《巴斯端傳》和1927年第3期的《喬治奇納曼義士傳》。1947年第2卷第1期《上智編譯館館刊》還有文先容:

楊壽康密斯,江蘇姑蘇人,精曉法語,譯述甚多……《弗隆勿洛夫人傳》等均由(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印書館出書;《逝世亡的意義》(Le Sens De La Mort)則由商務印書館刊行,列進世界文學名著。此著為法國文學家Paul Bourget原著,乃一本描述心思之小說,譯本有徐宗澤序。

Paul Bourget即法國小說家、評論家保羅 · 布熱爾(1852—1935),代表作有《門生》等。戴看舒、楊壽康等人是最早將布熱爾先容給中國讀者的翻譯家。浩繁有關楊壽康的文章,往往城市述及《逝世亡的意義》,惋惜均未作出詳細解讀。只要吳學昭于《聽楊絳談舊事》(增訂版)中略有記敘:

年夜姐姐(楊壽康)在抗戰前曾翻譯法國善於描述社會意理的古代小說家保羅·布熱爾的杰作之一《逝世亡的意義》。書中描述第一次世界年夜戰中,法國大夫奧德(Ortegue)和軍官茄里(Le Gallie)二人垂死時心坎深處的心思,有板有眼。兩人對逝世亡的不雅念,各不雷同:一個崇尚物資,醉心迷信;一個重視精力,崇奉宗教;是以在逝世亡到臨之際,兩人心靈上的感到都受生平思惟的影響。作者剖析這種心思,意圖在證實人生該有卓盡的趨勢,生涯應有超然的目標,如許逝世亡才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此書由商務印書館作為“世界文學名著”的一種,上世紀三十年月初在上海出書,以后曾屢次印刷。小說故事活潑動人,楊壽康的譯筆流利漂亮,忠誠轉達作者的高貴思惟,那時極受好評,以為完整符合“信達雅”的前提。

此段文字,傳播極廣。浩繁讀者由此清楚了楊壽康譯本的內在的事務與價值。筆者存有初印本《逝世亡的意義》,著者簽名為波爾才。版權頁標注清楚:1940年3月第一版。直到1950年2月,此書才出重版。筆者未見第3版,“上世紀三十年月初在上海出書,以后曾屢次印刷”,顯然誇大其詞。楊壽康為何選擇在1940年前夜翻譯這部名著呢? 盧溝橋事情后,日寇周全侵華。國人奮起抗敵,狼煙四起。楊壽康在《逝世亡的意義·譯者自序》中說明:

這本書是他暮年的作品……烘托出他對戰鬥的看法,他說:“此刻合法戰禍彌漫全球,性命隨時感觸感染要挾,所以逝世亡題目”…… 此刻(1940年前后)我們正也處在危難的時代,本書的剖析和推論,對我們今朝的苦楚,似乎賜與相當的解答。

關于逝世亡的題目及《逝世亡的意義》,楊絳師長教師在口述《聽楊絳談舊事》之前就有過追蹤關心,佐證不少:1.1986年,楊絳于《回想兩篇·回想我的父親》(湖南國民出書社)中就有注解:楊壽康曾翻譯法國布厄瑞的《逝世亡的意義》(商務、1940);2.《聽楊絳談舊事》中關于《逝世亡的意義》的先容文字,基礎抄自《逝世亡的意義·徐宗澤序》;3.2007年8月15日,楊絳寫作《走到人生邊上·自序》,說起:我尋尋覓覓找書看,……到從未讀過的,手邊有的,或請人借的——例如美國白璧德的作品,法國布爾熱的 《逝世亡的意義》。

楊絳師長教師直到暮年,才熟悉到《逝世亡的意義》的價值。還有一位女作家,早就瀏覽過楊壽康的譯著,並且深受激動。她即是趙清閣。1941年第1卷第3、4兩期《婦女月刊》連載了趙清閣的四幕劇《活》(別名《雨打梨花》會議室出租)。陳學勇于《“炮彈之花”趙清閣》中考據:《雨打梨花》改編自《逝世亡的意義》,趙密舞蹈教室斯欠亨法文,是以她讀的是楊壽康的譯本。她將《逝世亡的意義》中的人物、情節全盤中國化,便有了《活》。1942年10月,趙密斯為《活》出書成書寫序時,此劇是她很是愛好的。她是在廢寢忘食、且病且寫中,完成改寫任務的。趙清閣的改寫,好像楊壽康的翻譯,目標是分歧的,正如趙序中所言:《活》是一個著重于心思描劃…… 既沒有熱烈的排場,又缺乏所謂的“噱頭”,她老誠實實地表示了激起愛國思惟與抗戰情感的宗旨。顯然,趙清閣的改編,堅持譯本的精髓,重視心思描述,輔助讀者敷衍戰鬥與逝世亡的題目。

除往文學著作,楊壽康還翻譯過社會學著作——《兒童論》。著者為比利時魯汶年夜學傳授Lecler⁃cq(雷克洛)。他著有《社會學講座》,楊師長教師節譯此中有關兒童的章節,向國人詮釋兒童接收教導及日后愛情不受拘束的人身權力。李盎傳為此書作序,贊譽楊壽康師長教師的譯文說話流暢。

筆者存有楊譯《兒童論》,1949年5月第一版,重生出書社出書,商務印書館噴鼻港工場承印。此書于噴鼻港面世,后未重印,頗為稀見,至今相干楊絳及楊壽康的書文,未有著錄。此外,楊壽康還有兩個同名者:一位是曾任重慶一中校長的楊壽康,寫有《重親市之教導視導》(刊于1947年第1卷第4期《新重慶》)、《氣體壓力之研討》(刊于第2卷第1期《蜀鐸》);另一位是錢鍾書師長教師的先生、長沙鐵道學院傳授楊壽康(1927年生人),終年從事專門研究英文翻譯及講授任務。李盎傳序文記敘《兒童論》原作為法文。此外,楊壽康(女)多年在中學從事講授任務,追蹤關心兒童講授,撰有《迷信》(刊于《啟明女校校友會雜志》),圖文并茂地解讀兒童的視覺幻影。筆者由此判斷這冊《兒童論》的譯者是楊絳的年夜姐,而不是另兩位楊壽康。

從筆者所見上述諸多作品來看,楊壽康師長教師像她的妹妹楊絳一樣,也是一位善于寫作與翻譯的才女,值得后人進一個步驟往發掘她的作品及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