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芍藥居的中國古代文學館院內,立有魯迅、茅盾、巴金等13位文學巨匠的泥像,此中一座有點特殊,是一個趕驢的農人樣子容貌,這是“山藥蛋派”開創人、國民作家趙共享會議室樹理師長教師,雕塑展示了其鄉土小說代表作《小二黑成婚》中的場景。
我有幸和師長教師教學場地是沁水同親。兒時隨怙恃回村,總會途經師長教師的老家尉遲村,并進親戚家歇腳,那時就聽到有關趙樹理的故事,也曾往過師長教師舊居,拜見過他的墳塋。可以說趙樹理、“山藥蛋派”在我的故鄉是眾所周知。長年夜后離開北京肄業,從事了文學任務,逐步開端有興趣識地追蹤關心師長教師的創作和人生履跡。師長教師心系鄉土,一直扎根在太行山上,也曾在北京生涯十六年。清楚明白師長教師的北京萍蹤,成了一向繚繞在我心中的設法。
國民作家的赴京履職體驗
1949年4月初,因趙樹理地點的《新民眾報》全班人馬已從河北平山搬至北平,在回籍安置好家人后,他便緊跟程序只身進了北平城。
趙樹理是以反動成功者的成分、懷著要在城市文藝民眾化上闖出一條門路的宏愿進進北平的。由于他在束縛區文藝界早已著名,進京后,旋即密集應邀列席各類運動,此中較為代表性的有:7月餐與加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者代表年夜會(第一次“文代會”),9月作為文藝界代表列席中國國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登上天安門不雅禮臺餐與加入中華國民共和國成立建國年夜典。1949年9月30日《國民日報》刊發了記者榮安的《中國國民政協代表拜訪記:國民作家趙樹理》一文,人們熟習的“國民作家”稱號初次公然表態。
趙樹理進京后第一個落腳點,是他的任務單元《新民眾報》的辦公地址西總布胡同30號(今北京協和病院東門對面),該報后來陸續改組為《民眾日報》《工人日報》。所以趙樹理進京后,除了持續深耕消息出書範疇,也在工會範疇任務,還擔負工人出書社首任社長。巧的是,擔負總編纂的王春也是一位他的同親兼好友。
第一次“文代會”終結后,趙樹理受邀參加諸多機構,成為全國文聯常務委員、全國文協常務委員、中國曲藝改良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戲曲改良會委員、《文藝報》和《小說月刊》編委,與田間配合擔任全國文協(中國作家協會前身)創作部,任文明部戲劇改良局曲藝處處長,中心文學研討所(魯迅文學院前身)教員,開啟了他較為忙碌的一段京華履職初體驗。
趙樹理熱愛平易近間曲藝,進京不久后,他投身北京文聯任務,重點抓曲藝藝術,時常深刻前門天橋地域不雅摩平易近間藝人。休息國民文明宮、民眾戲院、萬盛軒小劇場,都有他的身影,有時是列席首都文藝運動,有時是列席其風行全國的小我作品改編劇《小二黑成婚》的公演。
1949年10月15日,他在北京前門箭樓上掌管了北京民眾文藝創作研討會成立年夜會并被選為主席,持續延續著他文藝淺顯化民眾化的途徑。彼時他搬到了位于霞公府15號(今王府井北京飯館北面)北京文聯辦公地址的一幢日式小樓上棲身,他住二樓,老舍師長教師住一樓。固然全家還沒有搬到北京,但他的女兒趙廣建舞蹈教室起初隨育英黌舍從河北進進北平,是以與他配合棲身。
轉年,趙樹理在北京市文委支撐下開辦《說說唱唱》并擔負主編。1950年5月28日北京市文代會召開,老舍被選主席,趙樹理與李伯釗、梅蘭芳配合被選副主席。昔時底,他的母親、老婆、孩子到北京團圓,屋子顯得局促,但一家人生涯悲觀,構成傑出家風。1957年趙樹理擔負《曲藝》雜志首任主編,1958創建中國曲藝家協會并擔負主席,成為新中國曲藝工作的首創者和組織者。我的故鄉沁水已持續多年舉行趙樹理文明藝術節,在我的提議下,約請全國曲藝名家和外鄉喜好者歡聚一堂,是對師長教師作為曲藝家一面的留念和傳承。
進京初年,作為束縛區作家代表、標的目的性作家、貫徹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力最佳注腳的趙樹理,很快就涌進新中國文學潮頭。在經過的事況對城市文學、工人文學摸索的波折后,1951年2月20日,為了延續和挖掘本身熟習的鄉村題材創作,趙樹理進京后初次回籍,前去晉西北地域體驗生涯。此后在北京、山西間頻仍往復奔走,成為其在京生涯地輿上的重要特征。他很快就從頭回回了代表共和國主流敘事的文學航向。
1952年頭,趙樹理開端擔負《國民文學》編委,除長久中止外,一向任職到他分開北京。1953年春,他調進中國作協擔負專門研究作家,同批熟悉的還有周立波、張天翼、冰心、艾青等20多位作家。因全國文協辦公樓搬進王府井年夜街64號,東總布胡同22號成為文協宿舍,趙樹理又一次搬場,住進了第三進院子北屋,鄰人有嚴文井、張光年、劉白羽、蕭乾等文學名家。
稿費買房的作家
有材料記錄,趙樹理在京第一次買房,是1953年頭在宣武門噴鼻爐營,破費11500元。這在那時不是一筆小數量,重要起源于稿費。那時一路買房的還有很多作家,他們呼應國度號令自購房,以節儉公房。現實上,從《小二黑成婚》《李有才板話》到《李家莊的變遷》,趙樹理一向是那時出書和譯介圖書最多的作家之一,最具國際影響力。1955年1月到4月,《國民文學》雜志連載了趙樹理長篇小說《三里灣》,這是第一部周全反應農業生孩子一起配合社的長篇小說,由淺顯文藝出書社刊行,多家出書社重版,累計刊行近百萬冊,聽說取得數萬元稿費,成為昔時最熱滯銷書。
因噴鼻爐營離中國作協辦公地太遠,趙樹理請求調劑住近一點,1956年搬到煤渣胡同東口南北走向小胡同馬家廟2號(今協和病院北門)棲身,和劇作家吳祖光、新鳳霞佳耦成為鄰人。1957年因協和病院擴建,搬到了更北一點的年夜梵剎西街37號(今中國美術館四周),此中幾間房還無償分給了中國作協年青干部棲身。1965年頭趙樹理全家搬離北京,這里成為他在京時代最后,也是棲身最長時光的一個居所。
為了感觸感染昔時的真正的情形,前不久,我先后往了這幾處地址,彼此都不遠,總體都在東單、王府井四周的胡同里。原貌都已不存在,只要東總布胡同22號(今53號)、王府井年夜街64號(今王府井年夜街36號)還可見到現在樣子容貌,但僅僅在這阡陌巷弄之間踱步一遭,就曾經能覺得時間交輝的神奇,仿佛師長教師數十年前的京華生涯畫面顯現了。
“老趙”在北京胡同里
能有這般多的細節,得益于邇來瀏覽《趙樹理年譜》,以及諸多作家留念趙樹理的述文。與諸多文藝名家的來往成為趙樹理在京生涯的美談,人們口中“老趙”的故事,是從作品之外見證趙樹理精力品德、為人道情的道路。
汪曾祺在《趙樹理同道二三事》中回想他常吃“炒和菜蓋被窩”,實在就是春餅,在我的故鄉叫卷薄饃。嚴文井《趙樹理在北京胡同里》一文說他愛酒,量不年夜,愛好獨酌,風趣描述花生米、豆腐干、蒜腸加二鍋頭為“三菜一湯”。老舍夫人胡絜青《老舍和趙樹理》中記載趙樹理的飲酒方法是華北年夜車把式的方法,一路走,一路喝,一個酒展一杯,一仰脖,一飲而盡,不要任何佐酒的菜。經由過程其他一些材料,我清楚到趙樹理在京時代仍然愛吃故鄉的饸饹、鹵面,且愛吃白面做的。
在這般多的誠摯來往中,情感最深確當推反動好友、同窗、同事、同親王春,他們1925年在山西省立第四師范瞭解,1939年在太行區配合辦小報《黃河日報》、配合倡議淺顯化研討會、一路辦《新民眾報》,一路進京在《工人日報》任務。上世紀50年月初王春往世后的幾年內,趙樹理保持每月拿出三十元錢補助其家用。
趙樹理在京時代,無時無刻不掛念著故鄉長者。1956年農歷玄月,他拿出一千元稿費寄給尉遲村支撐扶植西溝水庫。1958年冬,趙樹理更是請求回到晉西北,擔負陽城沁水合并后的陽城縣委副書記,1961年才回京。當然,每當北京有會議和文藝、外事運動號令,他都按請求回京餐與加入,如列席中共八年夜、第三次全國國民代表年夜會,招待外賓,先后到河北、年夜連、黑龍江、海南、廣西、湖南等地看戲、采訪,往前蘇聯、朝鮮等國出訪。
他一向活潑在首都文藝舞臺,在有些場所,他還不忘唱上一曲上黨梆子,助推故鄉的處所曲藝走向全國。1962年5月晉西北上黨梆子劇團進京表演《三關排宴》,在趙樹理的組織陪伴下,周恩來總理參加不雅看,朱德、陳毅等黨和國度引導人看完整場。
十六年的北京生涯,在趙樹理師長教師的平生中占據較年夜篇幅,究其實質是從鄉村走向城市,從舊社會走向新中國,從反動者、農人成為首都文藝任務者的轉機,個中情狀不成不精勾細描。其講座場地平生緊貼國民、年夜地筆耕不輟,進獻出一系列鄉村題材文學佳作,在風云幻化中一直保持和國民在一路,至今還是國民藝術家的活潑詮釋。探尋趙樹理師長教師北京萍蹤,或許將成為我們深刻研討趙樹理創作,發掘趙樹理精力,尤其是體察其作為一個通俗人“老趙”本小樹屋身人格魅力的一個新的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