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春天來了。即便在北京,這些天櫻花、桃花和海棠也都開了。看著綻放的海棠花,我禁不住想起往年秋天, 迦陵師長教師說,秋天了,葉子落了,我生怕看不到來歲的春熱花開了。想到這些,我禁不住潸然下淚。
從1991年12月14日在《南開周報》頒發采訪 葉師長教師的小文章《學貫中西 藝達古今——訪葉嘉瑩傳授》,到2023年11月6日在《國民政協報》頒發《初見》,我寫的關于葉師長教師的文章,公然頒發的,是非都算上,大要十二篇。別的還有我附她白叟家驥尾,一路簽名的兩篇小文章。但這些都是在她生前寫的。除了最后一篇《初見》,其余每篇文章頒發前都經師長教師自己親身核定,都有她的朱批。
往年11月24日,迦陵師長教師仙逝,學林同悲,古典文學界和南開校友,更是多一分悲哀。那時也有報刊來約寫弔唁文章,予均直言拒絕。不是不想寫,也不是不克不及寫,確切是一時寫不出來,不知從何寫起。哀痛好像一座年夜山,壓得人提不起筆來。
自1991年秋,拜識迦陵師長教瑜伽教室師,于今34年,按年初兒算就是35個年初兒了。師長教師對我的教導、關愛,如年夜江年夜海,如春雨澤幼苗,慈母飼饑兒,真不知從哪里寫起。
一
1991年秋,我由於偶爾的機緣,拜識師長教師(詳見2023年11月6日《國民政協報》拙文《初見》)。熟悉之后,由於要修正文章,要向她就教,往她住處造訪的次數就多了。那時師長教師住南開年夜學專家樓一層最東頭兒的那間,我一向記得是110房間,往年十一月底,我又往看,倒是106。明天我查師長教師昔時給我的信,有文字記載,記的是她最後住103,后來簡直住的是106。
這103和106,昔時就是我的一個精力港灣。
昔時的葉師長教師,才方才67歲。明天看來,恰是她狀況最好的一段時光。這時的葉師長教師,既不像她90多歲以后,年高體弱,也不像她六七十年月的照片中那樣,比擬文弱、嫻靜,眼光中時有憂郁;1991年的迦陵師長教師,精力健旺、精神抖擻,體形均勻、行動強健,一頭稠密黝黑的秀發,說話時老是滿面笑臉。
記得第二次到103造訪她,措辭間她到廚房往了一趟,再回來,她就站在客堂房間門口,說著說著,就勢倚著門框,接著聊天。我原來是坐在較低的沙發上,這時要站起來,她擺擺手說你就坐著好了,不消客套;我成天坐著,站一站舒暢。——她就如許輕輕倚著門框,很天然放松,站著和我措辭,聊了很長時光。
說這是我的精力港灣,是由於這里是完整分歧于我本來生涯的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主人和我聊的,年夜多是我很生疏的另一個時空里的工作,聽聽,溫哥華、劍橋,還有臺灣新竹,這些地名離我該是多么遠遠啊,的確遠在天邊。固然也聊文章詩詞,但也和我曾經習氣的話語不是一個體系,不是一個頻道。
主人的言談舉止這般優雅,和我本來熟悉的人也都紛歧樣,還有她措辭,總有舊時的詞語,再配上一口洪亮動聽的隧道京腔兒,甚至她順手寫信,寫條子,都是繁體字,而她的成分卻清楚又是個本國傳授。
這真是不成思議。這是一種完整在精力氣質上的紛歧樣,是從內涵思惟到內在抽像的紛歧樣,好像天外來客。——總之,我無法描述這種感到。
就是在專家樓葉師長教師那里,她把她在UBC的先生、那時已在新竹清華年夜學任教的施逢雨傳授先容給我,讓我寫論文時向施傳授就教。幾年以后,施傳授來北京,我們還見了面。
也是在專家樓葉師長教師那里,我最早見到從臺灣來看葉師長教師的施淑傳授,瑜伽教室也是她上世紀60年月的老先生,有名作家施淑青和李昂的年夜姐。葉師長教師和她的老先生們之間,那種相互尊敬、密切無間的師生關系,真是令人愛慕,特殊是顛末六七十年月的年夜陸的教員們,有過與此截然相反的遭受后,對此感到會更激烈吧。
別的,日常平凡只能在書中看到名字的論理學者,在專家樓葉師長教師那里,見到的何止一二人。——不夸張地說,迦陵師長教師給我翻開了一扇窗。由於家嚴家慈也都是教員,並且是中文系結業的,他們的同事中,也有葉師長教師一位最要好的輔仁年夜學女同窗的女兒,如許師長教師和我就多了一層配合話題。
二
就如許,天然而然,和師長教師熟了。有時下戰書聊到五點多六點來鐘,師長教師就留我在她那里吃飯。第一次,我真是欠好意思,究竟不熟,或往或留,都怕冒昧。留上去吧,顯然給老師長教師添費事;不留下呢,又怕不禮貌,拂了主人的好意。我信任,剛開端,葉師長教師也是有客套的成分。但即便是客套,也是那樣一種天然的禮貌,一種讓一個晚輩、一個主人感到到天然、親熱,同時又是遭到尊敬的客套禮貌。
后來我看一些南開校友回想與葉師長教師的來往,才了解,葉師長教師請先生相助、跑腿之后,凡是是會請先生吃一次飯表現感激的。實在,這也是老輩人、老北京人待客的常禮,并非對我的特別待遇。但我那時并不太懂,所以剛開端,難免拘束。但再拘束,也是第一次序遞次二次拘束,第三次序遞次四次,也就不那么拘束了。
吃的都很簡略,往往都是上一頓她從餐廳買的飯1對1教學沒有吃完的,再放在鍋里,在火上熱一熱,或許放在微波爐里加熱一下。有時姑且感到不敷,她就從冰箱再拿點兒工具,或許叫我往專家樓餐廳再往買點兒。
師長教師并不決心,就是有什么吃什么。有時餃子,有時面條,有時饅頭,再配一兩個菜,她再熬點兒粥。熬粥是用一個淡黃色的小鋁鍋,別的有兩個小碗和兩個小碟子。還有一個稍年夜一些的瓷碗,有時辰也當菜碗,用來盛菜。總之都是家常飯菜。
1992年寒假過后,葉師長教師要回北美,先是要應孫康宜傳授約請往耶魯年夜學講辛棄疾詞,然后再回溫哥華。葉師長教師臨行前幾天,我到專家樓往看她。
葉師長教師整理著工具,對我說,她從往年回國后在這里用的這些個碗筷餐具,她或許還給餐廳,或許別的處置。只是這只小鋁鍋和這只瓷碗,是她本身從溫哥華帶來的小我物品,不消還給餐廳,她也不想再帶回溫哥華往,由於行李其實太多。同時她又不舍得扔失落,由於用了良多年,是個舊物。她就問,晨風,這個鍋和這只碗,你假如需求的話,送給你用怎么樣,歸正也是咱倆這些個日子一路吃飯用的。
——這就是這一鍋一碗的來歷。
三
我那時住南開研討生樓17樓。昔時的先生,家道都普通,清貧後輩也不少,食堂好點兒的飯菜舍不得買;大師又都是20歲高低的精壯小青年,所以廣泛吃不飽。而高校里的食堂,晚飯開飯時光廣泛太早,都是下戰書五點還不到就開飯。我們到了早晨九點來鐘私密空間,就開端有饑餓感,有時早晨餓得睡不著覺。
于是,早晨加餐就很廣泛。所謂加餐,不外就是在宿舍里偷偷用電爐子煮包便利面罷了。昔時天南年夜等高校四周,賣電爐子的是以很賺大錢。以前我用本身的飯盆煮便利面,老是不得勁。
師長教師送我的這個小鍋合法用,並且又很適用,重要是鉅細適合。這個鍋外形玲瓏,蓋上一個蓋兒,看上往圓圓的,很心愛。但它容量實在不小,鍋口直徑16厘米,算上雙方的把手總寬21厘米半,鍋深7.5厘米,恰好可以放兩小包便利面,還能加一個小火腿腸,有時看書到深夜,需求再打個雞蛋,也共享會議室能行。
碗也挺美麗。直徑比我本來在家用的碗稍年夜,但扁平一些,有一指寬的碗沿兒,沿兒上釉著一粗一細兩圈兒躲青色的花邊兒,碗體倒是淡淡的蛋青色,兩個色彩搭配起來,樸實濃艷。碗底有幾行英文,最后一行是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可見是國際出口的,被師長教師買到。這一鍋一碗,在那幾年,我不知用它們吃了幾多包便利面。
這一鍋一碗,后來又從天津跟我離開北京,經過的事況了鉅細有數次搬場,我一向不敢丟,曾經33年了。小鍋由於是鋁制的,不非常堅固,有兩處凹痕,鍋底的漆早已磨光。由於此刻做飯都用年夜鍋了,所以這個小鍋平凡放在柜子深處,很罕用。瓷碗最外一圈兒的藍釉細線有點兒磨損,此刻我還常常用它盛粥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