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學場地》是王安石的七盡名篇,到處頌揚,并進選中小學語文教瑜伽教室材。不外,關于此詩的文本,實在一向存在疑問。王氏文集的各個版本,收錄此詩,均作: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東風自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文集》卷二十九,中華書局2022年版,第483頁)
只要南宋洪邁《容齋漫筆·續筆》卷八所載,文本略為分歧:
王荊公盡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東風又1對1教學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躲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往“到”字,注曰“欠好”,改為“過”,復圈往,而改為“進”,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20頁)
據洪邁所言,“東風自綠江南岸”,作“東風又綠江南岸”。現在,這已成為《泊船瓜洲》的通行版本,并被樹為詩歌煉字的典范。之前,吳小如、趙齊平、陶文鵬等學者均曾指出,依據王安石文集諸版本,“又綠”應為“自綠”,“自綠”的藝術表示力并不遜于“又綠”。(《唸書叢札》,北京年夜學出書社1987年版,第240-242頁;《宋詩臆說》,北京年夜學出書社1993年版,第125-139頁;《文史常識》2012年第7期《東風自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賞析》)但是,“又綠”亦有詩歌草稿為據,僅憑版本,難成定讞。
進一個步驟辨析、廓清詩歌的異文,無妨從此詩的作年及佈景進手。對此,學界素有兩說,爭論不下。或以為,此詩作于神宗熙寧元年(1068),那時王安石自江寧被召還京城,任翰林學士,泊船瓜洲。(李德身《讀〈泊船瓜洲〉的作年、主題和藝術價值》,《文學遺產》1991年第3期;趙齊平:《宋詩臆說》第126頁)或以為,此詩作于熙寧八年(1075)王安石復相時。《宋詩鑒賞辭典》評析道:“這首詩作于熙寧八年仲春,……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詩人覺得欣喜。他盼望憑仗這股暖和的東風遣散政治上的冷流,首創變法的新局勢。”(上海詞典出書社1987年版,第207-208頁)
后者的論證,重要依據王安石復相的時光及過程:
王安石第二次赴京拜相,正是在初春仲春。南宋有名史家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六十載:“熙寧八年仲春癸酉,不雅文殿年夜學士、吏部尚書、知江寧府王安石依前官平章事、昭文館年夜學士。(略)來日誥日,上遣勾當御藥院劉無方賚詔往江寧召安石,安石不辭,倍道赴闕。”熙寧八年仲春癸酉是仲春十一日,使者至,則王安石當即從江寧動身,倍道赴京,當時定在月中。瓜洲在江寧下流,逆水行船天然不費時日。所以船經瓜洲夜泊時,即便是方才過十五、六夜,也是明月之夜。既然明月當空,詩人抒“何時照我還”之情天然而然。(朱明倫:《王安石〈泊船瓜洲〉考辨二則》,《遼寧年夜學學報》1991年第6期)
以上看似公道,實則頗有破綻。熙寧七年(1074)四月十九日,王安石罷相知江寧府(《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瑜伽場地百五十二,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6168頁),翌年仲春十一日復相。(《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六十,第6336頁)十二日,“上遣勾當御藥院劉無方賚詔往江寧召安石,安石不辭,倍道赴闕”。(《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六十,第6336頁)那么,王安石詳細哪天,自江寧出發赴京呢?上述所謂“使者至則王安石當即從江寧動身,倍道赴京,當時定在月中”,僅是測度之辭,并不對的。由於神宗調派的使者,賚詔趕往江寧,旅程遠遠,需求必定的時光,至多十天(詳下)。“定在月中”,決無能夠。幸虧,《景定建康志》卷十二有明白記錄:“八年三月一日赴闕。”(《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486頁)即王安石于熙寧八年(1075)三月一日,自江寧出發赴京。而瓜洲位于揚州南,長江北,年夜運河進長江口處,間隔江寧極近。依照凡是的旱路過程推算,王安石泊船瓜洲的詳細時光,大要在三月三日,(如孝宗乾道六年1170,陸游于七月一日拂曉自瓜洲掛帆,晚至真州,滯留兩天后,四日掛帆,晚泊金陵外三十里的竹篠港。《全宋筆記》第五四冊《進蜀記》卷二,年夜象出書社2019年版,第14-16頁)何來“明月當空”,“天然而然”抒發“何日照我還”之情呢?故熙寧八年(1075)之說恐誤,《泊船瓜洲》看成于神宗熙寧元年(1068)。
英宗治平四年(1067)玄月,王安石在知江寧府任上,被錄用為翰林學士。(《宋史》卷十四《神宗本紀一》,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66頁)至神宗熙寧元年(1068)四月,王氏方自江寧抵達開封。四月四日,他以翰林學士越次進對。(《宋史》卷十四《神宗本紀一》,第268頁)北宋時,自江寧至開封的路況,凡是以運河旱路為主。普通而言,其過程按通俗官船約需12-15天。如仁宗景祐三年(1036),歐陽修貶夷陵,蒲月二十八日發自東水門,沿汴盡淮,七月二十六日至江寧,共61日。其間滯留泗州、楚州、高郵、揚州、真州等共47日,水下行船計14日。(《歐陽修選集》卷一百二十五《于役志》,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897-1900頁;劉德清:《歐陽修編年錄》,上海古籍出書社2006年版,第81-83頁)又如,王安石于熙寧八年(1075)三月一日出發,三月十四日清明節,已抵達京城遭到神宗接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六十一載熙寧八年(1075)三月丙午:“召輔臣對資政殿。是日,清明節也。”李燾注:“王安石如此。”第6359頁)二者皆可作為印證。既然這般,按過程揣度,熙寧元年(1068)王氏分開江寧赴京,應在三月十五日擺佈。那時恰逢明月當空,故天然而然抒發“明月何時照我還”之情。這種留戀江寧、盼望未來急流勇退的情感,在王氏身上表現得特殊顯明。正如趙齊等分析道:“這是由于現代士年夜夫往往有急流勇退,或許居廟堂而樂山川的思惟……所以(王安石)以翰林學士召時,難免對江寧依依不舍,想到未來的回宿——再還江寧。”(《宋詩臆說》,第128頁)
確認了《泊船瓜洲》的作年是在熙寧元年(1068),而非八年(1075),則“又綠”與“自綠”的文本歧異,由此可以斷定。“又綠”描述時間易逝,與下句“明月何時照我還”相連,意謂作者流浪多年而不得還家。(張叫:“從詩意的角度說,假如是‘東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就不難使人曲解為一首純真的思鄉詩。”“靜園學術講座”報告《東風又綠江南岸》)但是,王安石自仁宗嘉祐八年(1063)八月解官回江寧丁母憂,直至英宗治平四年(1067)玄月,一向居于江寧。(劉成國《王安石年譜長編》卷三,中華書局2018年版)這與“又綠”所表示的意蘊、感情,并不吻合。“自綠”則意謂春草無情,“自管吹綠了江南的岸草,明月自管射出皎潔的輝煌,可是卻不睬會詩人思回的滿懷難過。作者恰是遭到無情美景的感慨,而惹起本身欲回不得的愁思。”(吳小如:《讀詩叢札》第242頁)二者相較,“東風又綠江南岸”因暗示隱指多年的離家,較之“東風自綠江南岸”簡直更能襯著一種濃烈的思鄉之情;但這并不契一起配合者創作時的情形、心緒。就此而言,“自綠”當為詩歌定稿。這也是有著剛強的版本依據。現存王氏詩歌的三種版本體系,《臨川師長教師文集》卷二十九、《王文公函集》卷七十、《王荊文公詩李壁注》卷四十七收錄此詩,均作“自綠”。
至于“又”字,借使倘使洪邁所言不妄,那么,他所引的《泊船瓜洲》,只能是一個草稿。王安石在反復考慮后,不只敲定了“綠”瑜伽教室字,同時將“又”字改為“自”字,作為詩歌的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