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趙執信的《飴山詩集》和李森文的《趙執信年譜》時,我發明趙執信至多五次途經高郵,留下兩首吟詠高郵的詩作。
趙執信(1662—1744)是清代文學家,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人(今屬淄博博山),字伸符,號秋谷,晚號飴山白叟、知如白叟。他少年失意,十四歲中秀才,十七歲中個人空間舉人,十八歲進士落第,后出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查。二十八歲那年,因在佟皇后喪葬時代不雅看洪昇所作《永生殿》,他被撤職,從此意氣消沉,再未進仕,小樹屋轉而游于山林之間,萍蹤遍布年夜江南北。
康熙三十五年(1696)秋,趙執信搭船南游時顛末高郵,觸景生情,想起了誕生在高郵的北宋詞人秦不雅,寫下《高郵》:
不見秦淮海,煙波恨不服。
空馀半鉤月,猶照覆盂城。
柳帶平阿暝,珠涵甓社清。
扣舷歌楚些,淅瀝動商聲。
這首詩的首聯點出船過高郵,以不見先哲為恨。甓社湖煙波浩渺,仿佛承載著詩人無盡的遺憾與不服,對文壇掉往這位年夜佳人佈滿可惜。頷聯寫半輪明月高掛夜空,清輝灑落在盂城上,不只展示了高郵的夜景,更包含詩人對往昔歲月的追想與感歎。頸聯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甓社湖波光粼粼、清亮見底,湖畔柳絲高揚、暮色蒼聚會場地莽,在勾畫甓社湖天然之美的同時,反襯詩人心坎的澄凈與超脫。尾聯的“楚些”,指楚地的歌曲,此處泛指詩人的歌聲;“商聲”為現代五音之一,此處用來描述歌聲的凄清、哀婉。詩人面臨浩渺的煙波和靜謐的月夜,經由過程歌聲寄情。全詩蘊藉委婉,發人沉思,尤其是頸聯“柳帶平阿暝,珠涵甓社清”,兼有喻世之意。
康熙四十四年(1705),山東遭受特年夜干旱,莊稼顆粒無收,據《續修博山縣志》:“甲申年夜饑,人相食,次年亦如之。”這年秋天,趙執信南下逃荒,再次顛末高郵。此時的高郵卻遭受水災,趙執小樹屋信目擊哀鴻遍野的氣象,含淚口占《碧波行(高郵)》:
碧波吞日斜紅淺,湖溟天低覺秋遠。
行船欲泊何處投,一線堤煙萬家滿。
遠村近郭人無余,相將草草堤上居。
猶爭堤前一寸水,且免一日湖中魚。
天公不檢驕龍怒,傾向此邦夜行雨。
眼看無地可容波,終恐平沉赴江往。
連江千里號悲風,無由吹進長楊宮。
翠華春日此彷徨,何不卻趁清秋來。
這首詩以活潑的筆觸刻畫了日暮抵達高郵甓社湖時所見的氣象:落日的余暉悄悄灑落在碧波萬頃的湖面,湖天相接,無邊無邊。本想停靠卻沒處可往,遠處一線堤岸上的炊煙裊裊升起,萬家燈火若隱若現,與面前的荒漠氣象構成光鮮的對照。村落與城郭不見火食,人們為了迴避水災,紛紜在堤岸上搭建居所。漁平易近們迫于生計,競相占據每一寸水域,艱巨保持著生涯。詩人應用夸張的伎倆,將綿延不竭的秋雨比作驕橫的龍怒,這般多變的氣象,令人迫不得已。與此同時,他又對救災不力深感痛心。此詩既追蹤關心堤上,又放眼周圍,內會議室出租在的事務深廣,表達無力。
弄虛作假,趙執信吟詠高郵的詩作不只刻畫了高郵的天然景不雅,更展示出他對平易近間疾苦的關心與同情。這兩首詩作是文學的珍寶,更是汗青的見證,讓我們在咀嚼詩歌之美的同時,也能感觸感染到阿誰時期的社會風采戰爭平易近蒼生真正的的生涯狀況。